宁月荷既已畏罪自尽,送交大理寺审理之事便不了了之。
在其中,自然是少不得君于远的意思。新帝额外开恩,让宁家与其撇清了关系,并未收到牵连。
而宁奉仪的尸首,亦以九品嫔妃的规格,体体面面地以皇家名义下葬。
即便身份低微,无法葬入皇陵,死后葬仪却也算得上是风光无限。
林菱疯病愈甚,数位御医几番查看,只得黯然摇头。写下宁神的方子,免得这位奉仪大吵大叫,有失皇家体面,又或是误伤了自己。
不过几日,林奉仪便在昏睡中被人秘密送出了皇城。由五百御林军护送至国安寺安置,想必终其一生,都将如此灵台不清,浑浑噩噩地度过。
按理说,后宫嫔妃一死一疯,以历朝历代的宫规礼训,一年来不得有红喜事,免得两两相冲,反倒沾染了晦气。
新帝自是不信,一道旨意由李唐亲自送去了礼部,月内必须筹备好一切事宜,册封苏采女为皇后。
皇上大婚,岂能儿戏?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六礼”缺一不可。隆重且讲究,绝不能有半点令皇家脸面有失之处。
筹备两月已是勉强,一月内完成,逼得礼部尚书焦头烂额,恨不能三头六臂以解燃眉之急。
这日大早,皇城南门前,一辆普通的马车缓缓自内而出。
宫外来往百姓极少,这辆马车毫不起眼。只是守门的御林军兵士的态度毕恭毕敬,车内之人非富即贵。
马车离开皇城,径直驶向了青杨巷。此乃洛城直通东西的必经之路,沿路尽是苍天大树,又静谧怡人,素来是位高权重的官宦府邸首先之地。
走至尽头,马车稳稳停下。
一名粉衣宫婢率先走出,命车夫放好脚凳,这才躬身扶着车内身穿青色绫罗缎裙的贵人,缓缓步至一座府邸前。
苏言仰头瞥见大门上方,一块写着“谢府”的牌匾高高悬挂。字迹刚劲有力,潇洒张扬,一看便知是谢昊亲笔所书。
两扇暗红的门扉,早已被贴上洛城知府查封的封条。
谢昊身死,谢家四分五裂,有部分人护着其旁支子嗣逃之夭夭,亦有谋士为保命向君于远自荐,愿为新帝聊表衷心。
皇城用八百里快马加鞭传递文书与画像,已向各地知府通缉谢家逃逸之徒。
虽然谢府多少年才出了一个谢昊,不足为惧,君于远仍是加派人手,以斩草除根,用意亦有杀鸡儆猴之效,让明国上下明白背叛君王的下场!
而那些打算倒戈的谋士,君于远不但尽数收下,且视为上宾,多番礼待。
为广开言路,特设广谏院,与内史同品级,直接向新帝谏言。
此举令一众大臣连番赞叹,高呼新帝英明。
更有民间文人吟诗作对,盛赞君于远的广阔胸襟与气量。不计前嫌,且唯才是用,有此君王乃明国之福。
苏言听闻此事,不由暗暗好笑。
朝臣没有非议,自是因为广谏院虽与内史平起平坐,高居三品,却根本没有任何实权。
且向帝王谏言,若言词不甚,必有杀身之祸。若知晓得太多,妄图猜度帝王的考量,亦难逃一死。
伴君如伴虎,君于远有足够的理由,将这些曾助谢家逼宫的谋士一一铲除。
当然,如果其中有聪明之士,自是会立身保命,少说少做。以君于远的气度,也不至于会难为他们。
但是若果不知进退,曲辞谄媚,好大喜功,就别怪新帝不客气了。
如此,朝臣利益好无损伤,恨不得高举双手赞同此事,又如何会反对?
此刻,苏言轻轻一叹。
往日此地门庭若市,不知多少官员和商贾来往其中,谢府之门日日敞开,来人络绎不绝。
如今,府前冷冷清清,人烟稀少。谁也不敢打此处经过,免得惹祸上身,有所牵连。
苏言眼眸一抬,小日子会意,上前迅速撕掉了封条,推开了谢府大门。
沉重的府门慢慢打开,发出一道低哑的声响,似是暗藏着不甘与寂寞,又仿佛印证了谢府世家的兴衰。
踏上青石小径,苏言慢悠悠地前行。
入宫不久,她为省亲而进谢府,如今主人早已离去,此地美景亦大相径庭。
没有了仆役静心修缮,亭台楼宇染上了薄薄的尘埃,奇花异草亦多了几分凌乱。却更为生机蓬勃,悠然恣意。
原先满满一池的美丽泪荷,也因为失去了悉心的照顾,断了雪山冰块的延续,枯萎殆尽,不留半点昔日的風采。
没有了扑面而来的芬香,反倒是阵阵腐烂灰败的气息。
小月掩鼻而过,苏言却瞅着这一汪荷池,暗暗惋惜。
谢府池底的密室,并不难寻。
纵然谢家兴盛不在,子嗣争相逃离,那位独眼的谢府管家,却仍是留守在此。
想必亦没有人担心这样的一个病残孱弱的管家能够兴风作浪,也便默许他独居在后院。
亦是这位忠心的管家,当初替谢昊换衣梳头,又遵照他的遗愿,亲自放火烧毁了尸首,将骨灰洒在了谢府院内。
谢昊曾言,他一生替谢家呕心沥血,死后也只愿回到这个出生之地。
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老管家跪下再三恳求。君于远闻言并未为难他,当夜命人将谢昊尸首送入谢府,也算是成全了一个手下败将最后的心愿。
逝者已逝,又何苦跟他计较?
谢府被抄家,已是数日前之事。
苏言以拜祭为名前来,并未告知君于远,那一夜谢昊最后跟她说的话。
她不肯定,这池底密室里有的是什么。
若他知晓,定不会让自己亲身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