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罗西里在海战不利时拒绝了副官提出的撤退建议,选择了作战到底,最终被炮击身亡。而纳尔逊在这一役中只是被子弹打伤了左臂,并没有如历史上一样中弹身亡。
法国海军的精华在此战中大都覆亡了,至此除了当初跟随远征舰队前往新大陆的法国海军军官之外,法国本土有经验和资历的海军军官已经寥寥无几了。
特拉法尔加失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的时候,正好拿破仑率军攻占了乌尔姆要塞的胜利消息也抵达了巴黎,后者的胜利掩盖了前者带给巴黎人民的不安和惶恐。
拿破仑在8月底放弃了征服英国的计划之后,就立刻对着自己的总务官达律冷峻的说道:“既然15天后我不能在伦敦,那么11月中旬,我一定要出现在维也纳。”
在1810年-1811准备对英作战期间,拿破仑并非什么都没有做,他指挥驻意大利的法军并吞了意大利南部的一些地区,并把莱茵右岸的德意志各公国纳入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奥地利君主把莱茵右岸的德意志地区视为抵抗法军的缓冲地区,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在拿破仑发动对奥地利的反击时,莱茵右岸的各德意志小公国已经倒向了法国,而不是德意志传统上的盟主奥地利。
在收到了特拉法尔加海战失利的几个小时之内,拿破仑已经把原本用于出征英国的准备,调整为了向维也纳进军的计划。经过了近两年的军事整编,及参照贝尔蒂埃为路易.查理组建的军事参谋制度,法军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短短几天内,布伦军营内的庞大军队,就从英吉利海峡出发,经过整个法国,开往了巴伐利亚地区。
巴伐利亚、符腾堡及巴登是这些德意志公国中势力较大的国家,也是欧洲传统上所认为的二等国家。从这些公国在前三次反法同盟的表现中就能看出,这些公国的中立地位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德意志公国非常容易向强权屈服,不管这个强权是反法同盟还是法兰西。
1810年英、俄、奥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时,巴伐利亚选侯在强大的反法同盟的威胁下,秘密和反法同盟缔结了同盟协定。然而1811年6月,拿破仑为了解除出征英国的后顾之忧,也派人对巴伐利亚选侯进行了威胁,要求结成同盟关系。
茨魏布吕肯公爵,茨魏布吕肯-比肯费尔德行宫伯爵,巴伐利亚选侯和行宫选侯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是巴伐利亚公国的执掌者,也是一位同情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派贵族。
这位巴伐利亚选侯最信任的大臣是马克西米利安·冯·蒙特哲拉伯爵,也是一位温和的雅各宾分子。这位伯爵大人,认为巴伐利亚的封建贵族制度是愚昧而落后的,巴伐利亚应该向法国学习,以路易.查理法典为蓝本改革巴伐利亚的封建法律,废除封建特权、宗教特权,实施义务教育。总而言之,这位伯爵大人的执政理念,就是要把巴伐利亚法国化。
虽然巴伐利亚选侯约瑟夫从内心上来说是支持这位亲信大臣的,但是他身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族长和巴伐利亚选侯,深知在巴伐利亚和德意志诸公国中,封建贵族的势力基础还是非常雄厚的,如果他公然支持蒙特哲拉伯爵的政治改革,那么唯一的结局就是,他和伯爵两人都将会被放逐出巴伐利亚。
因此一直以来,约瑟夫选侯都选择了在政治上处于中立姿态,以此安抚国内的矛盾不至于过度激化。
当英、俄、奥反法同盟勾结巴伐利亚地区的贵族大臣向他施压,要求巴伐利亚成为反法同盟的一员,并承诺在战争中协助同盟作战,并顺理成章的要求,惩治在巴伐利亚力主改革的蒙特哲拉伯爵时,在这种强大的外部势力的威胁下,巴伐利亚选侯约瑟夫选择了屈服。他把伯爵从自己的宫廷内驱逐了出去,让其成为了一名地方官员。
但是当拿破仑派出使者,要求巴伐利亚同法国结盟的时候,约瑟夫再次召回了蒙特哲拉伯爵。虽然蒙特哲拉伯爵一直努力劝说着选侯和法国结盟,但是约瑟夫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因为法国现在的战略目标是英国,和法国结盟意味着,巴伐利亚要成为法国抵抗反法同盟的桥头堡。可以预见的是,在拿破仑征服英国之前,巴伐利亚需要承受巨大的损失,来抵抗强大的反法同盟军队。
约瑟夫考虑的是,“为了法国人,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还有就是,拿破仑作为一个陆军指挥的天才将领,但不意味着他也能征服英国的皇家海军,如果拿破仑在征服英国的作战中失利了,那么巴伐利亚公国做出的牺牲,不仅得不到补偿,还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