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法奥两军的伤亡都在三万人左右,虽然卡尔大公宣称自己胜利了,但是这种胜利也是非常有限的。
究其根本,就在于哪怕在法军形势最为危机的时刻,拿破仑也始终站在前线,在士兵们看得到自己的地方指挥作战,这让法军始终保持住了一个完整的防线,为之后的撤退创造了机会。
而卡尔大公这边,当战场形势倾向奥军这边时,卡尔大公谨慎的性格又占据了上风,他总是想等到法军出现崩溃,再尽全力追击,而不是冒险的全军进行突击,主动把法军击溃后追击,错过了把法军防线完全撕破,把法军赶入多瑙河的机会。
而第二天,卡尔大公也没有命令自己的部队过河追击士气衰弱的法军,以继续扩大战果。是以这场战争虽然奥地利取得了胜利,但是战果却并不显著。
但是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是拿破仑第一次,没有在正面战场取胜,它在军事上虽然没有对拿破仑造成较大的伤害,但是在政治上却摧毁了科西嘉怪物百战百胜的无敌形象。
当欧洲各国听到了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的结果只后,奥地利的皇室、贵族们开始欣喜若狂,第一次对击败拿破仑充满信心,他们打起行李,准备返回维也纳。
而德意志地区的农民们,主要是普鲁士、奥地利地区的农民,开始组建游击队,反对法国人在占领区的统治。
英国内阁第一次摆脱了一向运转缓慢的官僚体制的印象,迅速的集结起7万海陆军,准备在荷兰符利辛根港登陆,以策应奥地利和西班牙对法国的反抗。
就连一直被拿破仑羞辱的教皇庇护七世和他的红衣主教们,也终于忍耐不住寂寞,通过教会向民众宣传,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是上帝对拿破仑的惩罚,凌辱教会的暴君很快就要自取灭亡了。
西班牙原本已经衰弱下去的反法声潮,再次高涨了起来。而几位在西班牙的元帅,却因为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后拿破仑行踪不明的消息,陷入了混乱。他们开始收缩自己的兵力,不愿意再配合同僚作战,某些元帅甚至有意无意的向着法国边境靠拢,似乎再等待什么消息一样。
这种状况下,被压制下去的西班牙反抗运动,又再度活跃了起来,西班牙的国王约瑟夫,他的命令甚至出不了马德里。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也试探着停止了按期付给法国的战争赔款,似乎想要看看拿破仑的反应。
拿破仑其实就在洛鲍岛上,他并没有如卡尔大公所希望的撤回维也纳。而是在岛上整军准备下一次作战,作为依靠战争起家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知道他的帝国是建立在法军战无不胜的形象之下,如果他失败后就此退缩了,那么法兰西帝国将不复存在。
对于占领地德意志农民的起义,拿破仑下令当地的法国驻军进行镇压。对于不甘寂寞跳出来的教皇,拿破仑下令废除教皇及逮捕他,并把罗马城及教皇的一切领地都并入了法兰西的版图。
除此之外,拿破仑还再次向国内及各个附庸国征发兵力、装备和物资。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之后的一个月内,法军不但在洛鲍岛上修建了工事,还彻底加固了洛鲍岛和南岸之间的桥梁。
当七月来临之际,法军已经把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损失的各军补充完毕,兵力恢复到了近19万人。
而反观奥地利人,在这期间除了为阿斯佩恩-艾斯林的胜利召开了几场盛大的庆祝舞会之后,他们没有为卡尔大公补充过一个士兵。
在多瑙河的北岸,奥军依旧维持着战役结束后的13万多人。卡尔大公根据上次战役法军的渡河地点,决定把兵力向后撤一段距离,在瓦格拉姆等待法军的进攻,再反击围歼法军。
但是拿破仑经过仔细的地形考察之后,却改变了渡河地点,选择了在上次渡河点下方4公里的地方作为新渡河的地点。正面佯攻,左翼突破,拿破仑再次运用了他最拿手的战术。
但是战争开始之后,卡尔大公察觉到法军的右翼兵力薄弱,且靠近多瑙河缺乏回旋余地,于是同样运用了以自己的右翼抵抗法军,左翼进行突破的战术。
这样战场上的形势,就变成了法奥两军谁能先突破对方的右翼,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对比起奥军的右翼,法军右翼的防守地形实在过于不利,在奥军的反击下,法军右翼马塞纳军被压缩在了阿斯佩恩-艾斯林两个狭小村落之中。
拿破仑意识到,这样下去。最先被突破的反倒是自己的右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