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建国之初,便是每一代国家领导层反复思考的问题。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或者更可以前推到西方工业革命开始之机,而满清帝国依然在闭关自守的那个时期,中国便已经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整个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
六百余年之前,当那支由三宝太监-郑和统帅的大明水师扬帆于千里之外,播洒天朝盛威于四海之际,谁也没有想到历史会暂且的在这里画上一个休止符。
也许这就是一个国家的遗憾,也许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惋惜,也许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不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不是为了寻找可能流亡于海外的建文帝-朱允文,也不管庞大的船队带给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是怎么样的震撼,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中国人、中国海上力量的一次最具规模的远航。
同样的谁也不会忘记那艘叫做‘海圻’的兵舰。更不会忘记那个叫做程璧光的海军将领。
191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逝世,乔治五世继承王位,拟定于1911年6月22日举行加冕庆典。当时的英国政府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8国二百余艘军舰参加庆祝仪式。
在接到邀请之后,已是日薄西山的清政府决定派专使-载振前往英国,并下令海军部“加派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率领‘海圻’号巡洋舰前往,顺访美利坚诸国”。
1911年4月21日,‘海圻’号巡洋舰从上海起航,经台湾海峡、南中国海、穿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
在这次远航之中,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做出了一项在当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叛逆之举’的决定。他在集合全舰水兵,发表训令:“长发污衣藏垢,既不卫生,又有碍动作,尤以误害海军军人为甚,故实无保留之价值。”要求‘海圻’号的官兵一律剪掉拖在脑后的发辫。
6月20日,‘海圻’号巡洋舰驶抵英国朴次茅斯军港。24日上午,乔治五世国王偕玛丽王后在海军大臣丘吉尔的陪同下举行了观舰式,程璧光获得乔治五世亲手颁发的‘加冕银牌’。
随后,在8月10日,‘海圻’号又抵达美国,纽约访问,这是中国海军军舰的首次访美,自然在美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已故美国总统格兰特之子、纽约区陆军最高司令官小格兰特将军派夫人陪同‘海圻’号官兵拜谒格兰特总统陵墓。同时在波士顿,程璧光等人还会见了正在别墅休假的塔夫脱总统。这是中美海军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交流。
随后,在古巴、墨西哥的排华暴乱中,‘海圻’号又以海军舰炮为实力,直接以一种近乎示威的手段,而参于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后1911年9月初,‘海圻’号从哈瓦那解缆起航返回,当到达英国巴罗港时,因为得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之后,‘海圻’号也起义易帜。当1912年5月,升起中华民国国旗的‘海圻’号回到上海,完成了这次远航,之时,谁也不应该忘记,这是自从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海上力量的又一次远航,又一次将自己的脚步留在了印度洋的波涛之间。
客观上说,‘海圻’号虽没有扬军威于四海之间,布雄仪于寰宇之间,但却也是一番不得不去令国人在沮丧之间,得以自豪之事。就如同北洋政府各部中,最具有工作效率,但却又是最遭同代人和后代人最猛烈抨击的部衙-外交部一样。当一个国家在军事上、经济上都无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它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为杰出的外交官。
正如顾维钧、颜惠庆这样的人,他们在那种年代,依然在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忍受着耻辱,顽强地推行收复国家权利的工作。
虽然在第一次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但《凡尔赛和约》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交给了日本。尽管五四运动的大好蓬勃烧起,尽管中国人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尽管1919年成了中国人心底的苦痛,但中国外交官却在国际舆论的法庭上赢了分。
这一切都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回报,日本在英、法、美、意等国的压力下,被迫同意撤出山东。此外,英国同意归还威海卫,九个世界强国宣布将尊重中国主权;并订立了关税最终自主和废除治外法权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