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其实之所以会造成现在这样的模样,也不能一味的去责怪指挥官的无能,至少他们有曾去努力过,而无论是对手的凶悍,还是自身体制的糟糕,才是第14军迅速崩溃的原因所在。
就拿简单的炮兵支援来说,印度陆军也是有炮兵师的编制,但是炮兵师居然不算机动作战师,或者说所谓的炮兵师,不过只是只是把军师属炮兵之外的炮兵单位集成在一起,便于训练和管理,上性质虽然和中国军队的炮兵师差不多,但作战上就差多了。
而且印军的地对地导弹部队属陆军建制。象第333导弹大队这样的战略性质部队,也是编在所谓的炮兵师之内。这是由于90年代印度在追求平原部队机械化的进程中遇到不少技术上困难,毕竟无论是体系,还是作战思想,都是极为落后的,故而干脆到了后来,陆军退而追求以炮兵为主要打击杀伤火力,而炮兵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
印度陆军编制史上的第一个炮兵师-炮兵第40师在90年代中期成立之后,编制在西部军区,主要支援第2军。拖滞了近五年后第二个师,炮兵第41师组建,编制在南部军区,主要支援第21军,又相隔了整整7年,第三个炮兵师-炮兵第42师组建,支持第1军。
可由此可见,整个陆军、甚至是整个印度军队的效率之低下,而作战思想上,则更是落后。甚至他们的作战思维观念根本就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状态。正如人们普遍认为,虽然1947年之后,印度就开始努力建设他们的军事力量,可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之后,才是印度第一次军事现代化的开始。那场战争中,有限的布伦机枪的火力掩护着成群的拉大栓的印度陆军士兵,结果遭到了中国陆军的56式枪族的有效火力压制。
而反观而看,他们的对手-中国陆军的炮兵部队,其所拥有的火力掩护、压制的所有的基本战术理论,是建立于其所装备的技术装备以及较高的人员训练水平上。而中国陆军的合理的编制结构模式又是在许多年来,对于炮兵使用的作战理论的累积性发展的深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而这一切的核心,都只是是为了中国陆军在任何条件下,实施大规模地面作战、或者小规模的有限冲突应对,等等性质各为有所不同的任务。
中国陆军在炮兵作战方式上讲求一个‘大炮兵主义’,着重于‘强火力、高机动、远射程、全覆盖、大范围’的火力掩护、压制。凶狠彪悍的风格可是国际军世界所公认的,而当陆航、空军、地面装甲部队各自体系都所形成的时候,炮兵又被要求以消灭敌之有生力量为目标,紧密围绕配合其他军兵种向前突进,而实施作战。
而印度陆军呢?装备、单位分工过于纷乱,没有合理的编制指挥体系,条令化过重,呆板僵化缺乏灵活性,压制火炮部队,没有汲取几次印巴战争的经验教训,或者说没有顺应现代战争的作战模式演变,技术装备发展的潮流,而无法发展出一套立足于自身情况,能够有效服务于印度陆军乃至于军事力量的战略战术、编制结构与作战、支援、保障机制。
而这场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更是表现糟糕的,还不仅仅于此,更重要的是,从头至尾,印军在情报、通讯、制电磁权上,都表现得极为糟糕,甚至可以说,没有丝毫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是处于在被动之中。而这一切所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整个防御的崩溃。
其实算起来,印度军队的制电磁权掌握与作战运用的理论,起步并不晚,1998年10月,在斯利那加,印军与克什米尔武装游击队上演的那一场猫捉老鼠式的制电磁作战的游戏,就似乎是印度军事力量的电磁控制作战水平的整体表现。
当时为了围剿克什米尔武装游击队,陆军总司令部和北方军区司令部,分别派出通信情报分队,对克什米尔反政府武装游击队的电台实施跟踪监听,但由于武装游击队的密电员屡屡使用预设的多种频率来发出电文,所以印军几次都无法掌握。直至几经周折后,陆军使用无线电测向仪,在斯利那加实施拉网式搜查,才最终准确定位在了斯里那加瓦布巴扎尔区的一所房子。随后印度陆军对这栋房子展开猛烈袭击,肃清了游击队。
虽然公众认为,印军的这次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效的制电磁作战,可是谁都看得出,整体制电磁作战的水平还是极低的,无线电测向仪早在1930、40年代就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无线电管理部门、军政情治单位了。而直至1998年,印军最终还是靠这个手段来捕获克什米尔游击队的无线电,由此可见其信息之作战能力的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