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农用机械(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05 字 2022-12-10

有人说,“懒惰”是人类之光,尤其是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所有机械的研发和使用,都是为了解放人们双手和双脚。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种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都是书上会写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人就是为了让自己更舒服,而发明创造了各种让自己更省力更方便的东西。

但这也绝不是唯一的理由。

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机械的使用会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

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高,原因有很多方面。法律规定了最低的工资标准,什么是加班和加班的薪水,甚至规定不允许加班。德国和很多北欧国家,都有类似的规定。

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就是人工最好的替代品。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喜欢搞自动化的国家。除了一般生产流水线之外,其他领域中也充斥着各种自动化机械。

垃圾回收、公路铺设、铁路铺设等等。尤其是铁路铺设的整套设备,胡杨第一见到设备工作时的场景时,真的是感觉被震撼到了。

按照一般的认识,铺设铁路是个很大的工程。首先要平整并且夯实土地,然后是地基铺设、碎石层、枕木和钢轨。

你能想象,全部这些都可以在一台联合设备上一次性完成吗?而操作的人总共也就二十人左右。

与成百上千人的工地相比,这种大型自动化设备工作的场景,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魔幻的感。

不过这种魔幻的大型自动设备不是胡杨现在的目标。东西是好东西,但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胡杨这次的目标还是农用的自动化机械。

针对使用环境不同,设备的差别会非常大,但底层原理上却是基本一致的。

咱们之所以自己弄不出来,机械技术方面的确是储备不够,最重要还是数控系统差距太大。而这个关键点就是芯片和相关的电子系统。

暂时,至少几年之内咱们还无法完全吃透这个难题。毕竟我们的问题还是底子不够厚实,基础体系不够完善。就算真的搞定了这些问题,但要从实验室走向成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设备本身的原因是决定性的,但还不是全部困难。机械化耕作还需要很多客观条件的配合才能实现。而这一切,都需要胡杨逐步的实现。

按照正常的流程,胡杨他们先和领事馆进行了联系。咨询他们关于当地相关企业的信息。

这种到了地方再联系的情况其实不多。毕竟出一趟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点计划就敢出来的,要么就是暴发户,要么就是那种特别不靠谱的单位负责人。

这两种情况虽然都不太多,但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也都算是接触过一些。经过他们的判断,胡杨他们应该属于第一种。

虽然并不看好胡杨这样的暴发户,但作为工作人员还是很认真的提供了一份名单。

根据这份名单显示,在慕尼黑及周边地区一共五家生产农用自动化机械的公司。其中只有一家的规模比较大,其他四家都是规模相对比较小。

胡杨按照普通人的逻辑,按照规模给这五家排了个序,然后一家一家预约然后上门参观考察。

作为中国人,在德国还是很少会遭遇区别对待的。除了德国人本身习惯使然,最近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的合作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西门子进入中国市场的行为,让很多德国企业都对中国市场产生了信心。所以相应的,对于中国来的人,态度上也不会太差。

五家企业实际预约成功并实地考察的只有三家,也用了三天的时间。规模最大的那家农机企业也在其中。但最终的结果也入预期的一般并不理想,没有达成任何有实质意义的意向和结果。

原因也很简单,要么是要价台太高根本没有谈下去的必要;要么就是时间上根本对不上,没有实现的可能。

价钱这方面很好理解。常规来说,卖家的报价是100的话,都会有个可以议价的区间。在这个行业中,这个区间大约是15到30。但对胡杨他们来说并没有这个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