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专业拆分整合(1 / 2)

工业教父 韭菜盒子 1738 字 2022-12-10

需要洗白东西,肯定就是没办法从正规渠道购买的东西。

胡杨花了肉疼的钱买来的,就是那些在禁售名单上的设备和原料。

在国外买到这些东西并不难。只要有钱和说得过去的购买理由就差不多够了。

特别敏感度设备,比如高精度加工机床、高精度光学元件这些,是需要提供身份证明的。

要证明购买者的合法身份和设备合法的用途。那些敏感的原料就更加是如此。

伪造合法身份和合法用途都不算太难,最难的还是要如何解决后续的跟踪调查。作为禁运名单上的东西,这些设备和原料都会被追踪。

如果只是想做一锤子买卖,那合法的身份和证明、运输途径,还有相关的社会关系,全都要被舍弃。那样成本就太高了。

想要少舍弃点东西,就需要想办法洗白这些设备和材料。

这个方法其实说穿了也没有什么复杂的,也是人为的“报废”这些设备和原料。只是同样都是报废,谢尔盖将军就只需要做点书面工作,而胡杨却需要花重金购买船只和报废的设备。

正常的洗白流程就是通过合法身份和途径购买设备和原料,然后把这些东西全都送到船上。再然后船会意外失火然后沉没。设备和原料全都沉入大海之中。

而实际上,船上只有真正的已经报废了的垃圾。真正的设备和原料都已经秘密的送上了himc的海轮。

说穿了,这个过程真的不复杂,只是成本有点高。但为了不做一锤子买卖,这个成本就是咬着后槽牙也得拿出来。

最近的这批设备中,绝大多数都是用于科研仪的器和材料。将主要用于给各个研究单位输血。其中很多都是消耗品,所以这一批肯定是不够的。

科研,就是烧钱。

进入1987的下半年,东北的工业体系整体的疲态已经越发明显。如果说几年前还是举步维艰,那现在就已经有很多已经连步子都迈不动了。

华夏科技这几年发展态势这么好,是因为华夏科技在结构上只有少量的传统重工业。事实上整个东北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普遍处境已经非常艰难了。

东北的工业体系是结构性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同时国有企业的比例居高不下。

改革开放都已经快十年了,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占比最少的辽宁也还是在50%以上,黑龙江甚至还有将近80%的程度。

国企遭遇困境,东北也必然会遭遇困境。

东北乃至全国的工业都有相似的问题。内部系统臃肿、管理效率极低、缺乏创新意识、企业本身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多。当他们失去了计划经济庇护之后,立刻就受到了市场规则的教育。

改革开放近十年,从北到南我们做了各种各种的尝试,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但很多都解决方法都是具有地域特殊性限制。

比较通行的成功经验就是寻找投资、升级工厂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才有可能把这些企业拉出泥潭。

但这种投资不好找,因为投资是生意总是要考虑投入之后的回报。没有足够的好处,谁也不是纯粹的慈善家。

而同时,我们还要小心那些自己主动找上门来的。毕竟老话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专买矿渣的日本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困难很多,但变革却也是刻不容缓的。再拖下去就会消耗掉这些企业最后一点生命力,到那个时候就会发生大规模的破产和随之而产生的下岗潮。

胡杨重生以来这么努力的折腾,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阻止下岗潮的发生。

但坦白说,胡杨对阻止九十年代的下岗潮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国家都做不到的事,真不是他单凭一个人和区区一个华夏科技就能拖得住的。

现实就是如此,但也不能自暴自弃。解决不了大问题,就先从小问题下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从表面问题着手。总之就是能做什么就尽量做什么。做了就比什么都不做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而就是在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还真就发现了个新的“商机”,一个为赵援朝量身定做的商机。

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是全国最好的,这是客观事实。不管是国内还是外海,都有很多人对这里的工厂是有兴趣的。

但因为各种客观的因素,其中绝大部分都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些客观因素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投资之后如何妥善处理有效资产和负效益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