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哦,是这样的,阎高山没有从寨子里面经过。”
“没有从寨子里面经过——你如何能看见阎高山呢?”
“阎高山走的是黄石寨北边的一条路。”
“在黄石寨的北边还有一条路吗?”
“对,在我们黄石寨的北边有一条河——连着清水河,在河的北边有一条山路,阎高山走的就是这条路。”
“看到阎高山的时候,你在什么地方?”
“我在社场——我在社场后面的树林里面喂牛,我就在那里——”备注:黄宗生所指的位置,就在牛棚的的外面。牛棚和木桥之间的距离是三四百米的样子,这中间还有一些白桦树。黄石寨北边的河流距离村寨有两百多米的样子。
从这段备注的文字来看,陈局长和吴起显然是对黄石寨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勘察。谈话地点在社场,因为是记录,不是实时叙述,有些称呼和虚礼都省去了。
“黄石寨的东边有哪些村寨?”
“有周庄大队的几个村寨,还有山北瓢儿井大队的几个村寨,阎高山走我们黄石寨这条线,一般是到这些村寨去。这些村寨都在一条线上。”
“到周庄大队和瓢儿井大队,是不是走另外一条路更近一些呢?”
“要说近的话,当然是寨子里面这条路近了。寨子里面的路平顺,另外一条路高高低低,不好走。”
“既然寨子里面这条路近,阎高山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寨子北边那条路呢?”
“我到现在都没有想明白,阎高山为什么要走另外一条路呢?我以前没有见他走过那条道。当时,高山走得很急、很快,好像赶着去什么地方。”
“阎高山多长时间到你们黄石寨来一次呢?他总要隔一段时间吧!”
“也就三四天的样子吧!”
“在四月十七号之前,阎高山是哪一天去过黄石寨的呢?”
“十五号去过——对,就是十五号,我还在他的货郎担上拿了五盒火柴和一块肥皂。”
下面有一个备注:阎高山选择另外一条路,最合理的解释是,他刚刚去过黄石寨。
“你和阎高山打招呼了吗?”
“我和阎高山没法打招呼。”
“这是为什么?”
“我们隔得太远。”
“阎高山除了挑着货郎担,您还看到了什么?他的头上有没有戴什么东西?”
“高山的头上戴着一个竹斗笠。”
陈局长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想对门翠华提供的有关情况进行一次确认。门翠华也看到阎高山头戴斗笠。确认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证实阎高山和门翠华分手之后,确实去了黄石寨。
欧阳平看到这里,心里面有了相当多的疑问:既然阎高山刚去过黄石寨,同样,他也刚刚去过黄石寨附近的其它村寨,因为周庄大队和瓢儿井大队的几个村寨属于黄石寨一条线路。即使刚去过黄石寨,路过寨子一下又有何妨呢?阎高山挑着货郎担的走村串户,不就是想多卖一点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