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战鹰——“食雀鹰”战斗机(2 / 2)

海魂 闪烁 1767 字 2个月前

18年,沈飞进行重组,厂长,总工程师全部换人。

同时,沈飞派遣一批工程师出国,招收了一批有经验的发动机工程师。

到这年中期,“风12”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才逐渐被解决。

年底,基本上达到了海军要求的“风12”发动机开始试车。

19年初,使用了输出功率到达1200马力,且重量已经控制下来的“食雀鹰”制造了出来。

这次,沈飞先进行了地面测试试验,而试飞工作被安排到了年底。

从07年底立项,到19年底开始试飞,“食雀鹰”的研制工作整整持续了12年之久,耗费了海军大笔经费。

从整体设计上来看,“食雀鹰”并不落后,至少在当初开始设计的时候,很多技术与设计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比如采用的鸥型翼,可收方式起落架,全金属骨架,半硬壳式机身,金属蒙皮等等。

这些技术实际上都是比较超前的,日本甚至到战败时都没有完全用上,而美国也是在战争期间才研制出完全采用了这些技术的战斗机的。

可问题是,太超前的技术并不见得会带来更好的性能。

战斗机的核心是发动机,而“食雀鹰”的问题正好就出现在了发动机上。

“风12”发动机的设计指标并不低,以一战后十年内的技术水平来看,如果“风12”能够按照计划设计成功的话,毫无疑问的,帝国海军将拿到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

可问题是,“风12”并没有能够顺利完成设计。

问题的焦点就在涡轮增压器上。

实际上,涡轮增压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二战之后。

二战之前,乃至二战期间,涡轮增压器的技术都不过关。

唐帝国的工程师首先认识到了涡轮增压器的价值,却因为受到了技术能力的限制,没有能够将这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发动机能力的设备应用起来。

结果,战争期间,唐帝国也就只有“风12甲”这一种发动机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随后在战争期间研制的所有供战术飞机使用的发动机都采用的机械增压技术,而不是涡轮增压技术!

当然,“风12”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涡轮增压技术也不是不先进。

“风12”的设计实际上为帝国后来研制重型轰炸机奠定了基础。

当唐帝国准备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轰炸机的时候,涡轮增压发动机就成为了最好的动力系统。

因此,“风12”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实际上就是在为后来的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进行技术储备。

使用了“风12甲”的“食雀鹰”在性能上是不俗的。

直到日本的“零战”出现,“食雀鹰”都是帝国海军的骄傲,可这个骄傲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实战证明了,这种战斗机有太多的缺陷,而且是致命的缺陷。

“食雀鹰”最大的技术缺陷是其糟糕的敏捷性。

这也是帝国海航迅速淘汰“食雀鹰”的主要原因。

海军与陆军不一样,陆军需要截击机,以拦截敌人的轰炸机。

同时,陆军还可以单独装备敏捷好的制空战斗机,反正陆军是不需要为机场发愁的。

相反,海军却必须要在航母有限的空间内塞进有限的战斗机,因此就不能强调战斗机的任何一种性能,要求的是性能全面,平衡的战斗机,而不是一架可以高速飞行,可以平稳俯冲的截击机,而是能够与敌人的战斗机交战的制空战斗机!这正是“食雀鹰”所不具备的能力,而这也是帝国海航在战争初期损失大量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某种角度来看,“食雀鹰”提供给陆军更合适(实际上,帝国海航淘汰下来的“食雀鹰”有很大一部分提供给了波斯帝国等同盟国的陆军航空兵或者是空军使用,不过,到了战争中后期,“食雀鹰”执行的不是空战任务,而是对地打击任务)而不是提供给海军!

性能参数:

机长8.9米,翼展10.2米,高3.8米。

最大起飞重量38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60节,最大飞行高度9500米,作战半径250海里(带一具副油箱时为300海里)装备四门20毫米机关炮,共备弹650发。

另外,机腹处可携带一枚100公斤炸弹。

“食雀鹰”一共生产了500架,其中海军航空兵接受了350架,100架提供给了波斯帝国,另外还有50架被送往了德意志帝国。

从这个产量来看,“食雀鹰”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失败的战斗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