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提高了俯冲性能(日本的“零战”俯冲性能就很差)二是坚固。
特别是后者,在实战中往往能够让飞行员安全返航。
在战争初期的残酷战斗中,很多飞行员都喜欢这种轰炸机,原因就是其坚固。
在“琉球岛海战”中,有架“翠鸟”在挨了二十多发子弹与炮弹之后还能够代伤返航,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另外,“翠鸟”的自衞火力也很强大,不过,装在机翼里的自衞机枪更多的时候被用来扫射战舰上的防空炮位,而不是去对付敌人的战斗机。
“翠鸟”还有一个特点,即采用的是双人机组,而不是日本海军轰炸机所采用的3人机组。
当然,这有效的降低了飞行员的数量。
性能数据:
机长9.2米,翼展10.8米,高3.7米。
最大起飞重量50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20节,最大飞行高度8500米,挂一枚500公斤炸弹,以最大重量起飞时的最大作战半径300海里。
机翼内的两挺机关枪共备弹400发,后座自衞机枪备弹400发。
整个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制造了3500架“翠鸟”其中由沈飞制造的有2800架。
其中装备帝国海军的有3000架,另外500架输出到了各个盟国(波斯帝国海军采购了300架,而且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另外,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还购买了生产线,各制造了1200架与800架。
从制造数量上就能看出,“翠鸟”是一种很优秀的俯冲轰炸机。
在欧洲战场上,“翠鸟”还在德意志空军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一种优秀的对地俯冲轰炸机(与“斯图卡”相比并不逊色多少)后来,帝国陆航还接收了一批“翠鸟”参加了地面上空的战斗。
其实,“翠鸟”的成功并不是个偶然。
在轰炸机设计阶段,总设计师就抓住了俯冲轰炸机最重要的几项性能要点,强化了主要性能,弱化了次要性能。
当然,“翠鸟”成功的另外一个秘诀是与战斗机共用同一种发动机。
这种战斗机与轰炸机共用发动机的事情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不但减轻了帝国海军的后勤保障压力,同时还让帝国海军能够拥有优秀的轰炸机。
不可否认,“翠鸟”俯冲轰炸机的优秀性能,而这种活跃于大战初期太平洋战场上空的轰炸机也书写了一段段伟大的历史,创造了大量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