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以“青巾”为号(2 / 2)

一为,野外扎营,无有平地,于是刨凿等活,无平地可依,工速因此受制。可求购门板,以为平地。

二为,可卸车倒扣车架,车板底部,一样比地平展。”

“又自匠人处,得板车管理法。

匠营板车做成,先配发匠营,以满足其生产和运载木料工件、工具所需。

待匠人营板车配齐,”

写到这里,李孟羲顿笔,皱眉。

军中,何处最缺板车?

辎重队,辎重队车不够,再加上文安县攻城战后满城缴获,和黄巾王路投诚之后众多粮草兵器物资,军中物资多的拉不完,多的得靠人背。

……但或许,最缺板车的,还不是辎重队。

应该是,把板车最先调拨给收容队。

何为收容队?

之前,刘备出的主意,腾出五辆空车,行军之时,在行军队伍前后游走,若是有老弱走的累了,走不动了,可以上车歇一节再走。

前边说,军中各部分,行军速度快慢有差别,最快的是骑兵,最慢的,自然是体弱的老弱。

而决定军队整体行军速度的,不在于最快的能有多快,而在于最慢的短板有多慢。

所以,派出收容车队的方法是很好的,此举能让本来要掉队的最慢的那部分老弱得以时不时休息一下,因此得以提高其行进速度,也就把大军整体行军速度也提升了。

可是军中车马不足,当时只挤出五辆牲口车,而军中现在民夫有大几千人,区区五辆车,肯定不够。

辎重队缺板车,青壮扛着物资,还能走,不至于掉队。

老弱要是掉队,那就直接影响全军速度了。

轻重缓急一比较就明显了。

所以,板车分配优先级有了。

“板车先配发匠营,再配发收容车队,至,”李孟羲笔锋未停,他皱眉思索起来,(人口比例划分,老年人,应该是占人口总比的六分之一,现在汉末,未老先死多矣,老年人没那么多,再加上,民夫前身是黄巾流民,流民之中,老弱多已淘汰在逃亡路上了,因此,军中青壮比例比较大,老弱比例小。)

(那就按,老人比例为二十分之一算。此中体弱难行者,再为老人之三分之一,为六十分之一。

(一辆板车,同时可搭载十人歇脚。)

(即,一辆车,能同时供十人歇脚。)

(即,一辆车,可满足,六百人的搭载歇息需要。)

(军中民夫虚算就按九千,除六百,得十五。)

(现有车五辆,还缺十辆。)

一番心算之后,李孟羲提笔又写。

“民夫(特指黄巾流民,民夫与民夫也有不同,由黄巾流民构成的民夫,与从百姓中征兆的民夫,人员年龄分布差别很大),每六百人,配收容板车一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