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秋收来临(1 / 2)

时已为九月末旬,入秋了,又是一季收获季。

繁忙于事务的李孟羲,等到秋开始,等到百姓们已经开始收获了,等到各部官员联袂前来提起税收事宜,他才想起要收粮的事。

夏收之后,在夏收与秋种之间的这一季,俗称间种。一季间种,时间只有三个来月,所以间种多是种一些收获快又能固氮肥田的作物,符合这两点的作物,只有豆科,而符合夏至秋季气候水土的,最佳是黄豆,所以间种多是种的黄豆,或称大豆。

李孟羲本人是不怎么愿意再收粮的,夏收过去不久,他感觉收了粮没多久,就又要收税了,他有点抗拒。

不过,再一想到,黄豆这东西,黄豆虽不是纯粹的粮食,但黄豆是宝贵的蛋白质来源,还是油料来源,还是重要的饲料。而且,豆子也难加工,留在百姓手里,百姓拿着豆子也没办法精加工,豆子留在百姓手里,他们又没有榨油的技术,也没有磨豆腐的劳动力,还没有牲口去喂养,只能拿去吃了,可豆子不做成豆腐的话,就是吃了,也没办法充分利用其中的蛋白质。

所以,这一季所见的黄豆,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全部收回官府,官府有充足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官府把豆子精加工处理,把豆子加工成豆油,豆腐,豆粕之后,再把之回馈给百姓。

“诸位,大豆一亩,亩产多少?”李孟羲问道。

这是超级简单超级寻常的一个问题。

然,就是看似寻常与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解答的。

农业部官员们议论了一阵,他们有说年景不一样,产量也不一样,有说地好地坏,产量也不一样,还有说种的稀了稠了,草多了少了,产量都不一样。

“所以,以今年年景,好地坏地种的稠的种的稀的一块算,能有多少豆子?”李孟羲忍不住问道。

这一问,把农业部官员们问住了。

鸦雀无声。

这看似是极寻常极小的问题,内里,却是高深的学问。这涉及到统计方法。

李孟羲不想出去跑了,他随手把抽样取样法教给农业部官员们。

他要求,农业部官员们在巨鹿全境之内,随意找一千块土地,然后,每块地,取地中心一分地那么多的豆子。

然后,把这所有一千块地,总计一千分地的豆子的产量加到一块,再除一千,这就是平均产量。

农业部官员们学会了方法之后,立刻出城抽查去了。

李孟羲在城里等着。

三日后,官员们回来了。

他们抽查一千亩样本之后,核算得出,今年大豆亩产,大抵七十一斤。

一亩地产出,就这么区区七十一斤。

“这算是……是多还是少?”李孟羲不确定的问。

农业部官员们一致觉得,这算减产了,平常一亩收八十斤都是寻常。

豆子对肥力要求不高,影响豆子产量的,就只剩天时了。

果然,气候一年冷过一年,连大豆都减产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