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孟羲犹豫着该收多少豆子合适的时候,一农业部官员迟疑着说到,“军师,咱们抽样割了人家一分豆子,该不该减税,或是少收人家一点?”
李孟羲愣了一下,然后他立刻反应过来了,“当然!当然得免人家的税!”李孟羲连连点头。
那个出言建议的农业部官员闻言笑了,“这就好!我去割豆子的时候,给百姓们写了凭据,收粮的时候他们就能少缴一点。”
李孟羲对这个严谨又机智的官员投以赞许的目光。
目光再转到其他官员们,李孟羲问,“你们呢?你们可有留下凭据?”
其他几个农业部官员面露尴尬,显然,他们没想起这一茬。
“都跟人家学学。人想的多周全。”
“秦束,”李孟羲看向角落里正提笔写记的吏部司长秦束,“你记下此功。”
秦束点头称是,提笔记了起来。
因,出去抽样取粮的官员当中,只有一人想到留下凭证,其他都疏忽了此事,这就造成了,有好多百姓少了一分地的豆子。
树立人心要千日之久,毁掉人心只是一时。
李孟羲立令,待会儿散会,赶紧回去把票据发回去。
要是记不清都到了哪些田地割了豆,在收缴的时候,要特意问清每一个缴豆的人,好把人家的豆给补回去。
有一个官员忍不住问,“无有凭据,那要是有人充冒……”
李孟羲看了那人一眼,“不管他充冒不充冒,哪怕所有百姓都来充冒。一亩地,不过少收一分豆子而已,咱全认了,大不了少收点。”
“记住,宁可赔几十万斤豆子,绝不可多拿一人。”李孟羲郑重告诫。
诸官员闻听告诫,心神一震。他们被李孟羲的气度折服了。
众官员不约而同的朝李孟羲拱手一礼致以敬意。
有人,宁可负尽天下人,也绝不教天下人相负。
而李孟羲,宁可损失几十万斤豆子,也不愿多拿一人多取一毫。
大豆亩产已经算出来了,均量在七十斤左右。
按想法,李孟羲是想把所有黄豆都收缴上来。
可此中存在一个问题,要收缴所有,亩产不一,没办法规定确切的数目,这就使得,百姓们必然会私藏下一些豆子隐瞒不报。
好算李孟羲聪明,他想出了一个绝妙主意,为把百姓手里所有的豆子都收上来,尽可能发挥豆子的价值,他决定,税收和经济手段同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汉末第一兵法家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汉末第一兵法家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