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孟羲把有关小球实验的十几个问题通达全城,在城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与探究。
首先是教书先生们,教书先生们共有的特点是,这群人知识比技术多,嘴皮子远比动手能力厉害。所以,于教书先生这一群体,他们探究的方法是动口多于动手。
在课间闲暇,经常可看见几个教书先生在教室外一边照看着玩耍的小朋友,一边凑到一起对小球问题进行着讨论。
小球问题的问题本身根本不复杂,可于看似简单处问出的每一个疑问,细思微妙难解。
先秦典籍中,涉及唯物科学的是【墨子】,至汉,有【论衡】一书,涉工技器理,有【鲁班书】,这是典籍中可看到的唯物类书籍。
如果未曾看过这些,如果实际劳作经验丰富,实际体验足够,也能拥有探究小球问题的基本常识知识。就比如,李孟羲在给众人做小球试验时,抢答的多是普通匠人,于普通匠人而言,小球或是车轮从斜坡滚落是陡了快还是平的快,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随口可答。而于许多读书人,他们少有观察和经验,往往还得想一会儿。
读书人们熟读经典典籍,他们或许因为懂得更多知识,思维更为灵活,可是,他们在实验探究方面,真的没有太多优势。
但总有例外。
读书人当中,也有喜欢动手的人。
比如,就有一个人,此人是教育部部长,白川,这人非常喜欢小孩子,每下课,都陪着小孩子玩耍。
最近今日,小孩子们中最流行的玩耍方式无疑就是小球与木块。
白川陪着小孩子玩耍的时候,小孩子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就找到了好玩的地方。
不知是哪个小孩子起的头,有一段时间,小孩子们热衷于比较谁的小球滚的更远。
在这个玩耍项目中,小朋友们很快就发现,地上灰越少就滚的越远。为了让自己的小球滚的更远,小孩子们拿袖子扇拿嘴吹,想把灰尘弄走,手脸上弄的跟小花猫一样脏兮兮的。
白川看到这一幕,他不由想到了想到了那十几个问题中的某一问,【若使地上光至极致,滑之丝毫不阻,敢问此时,高球下落,滚至极致光滑之上,敢问,球该如何?球该滚动极远而停,亦或,永不停歇也?】
那到底,极致光滑之上,是极远而停,还是永不能停歇,白川陷入思考,良久迷茫。
这不过是两个选择而已,要么极远而停,要么永不停歇,随便选一个都有五成可能是对的。
然,何以如此?若永不停歇,世间当真有永无休止之物?
突有所感,白川仰头上看,他看到了天空炙白的太阳。
一瞬间,诸多想法突然跃入脑海。
(大日悬于太虚,亘古未见其变,世间,果当真能有永无休止之物?
处极致光滑之上,小球当真能永不停歇乎……)
忽而,白川又突然有了一个惊异的想法,(若大日永无休止,那何以日显夜隐,谁人藏之?)
白川一下发现矛盾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