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帝国来说,开始太平洋战争就是在进行一场赌博,而赌博是要赌本的。
在开战初期,日本帝国财大气粗,握有的赌本超出了美国和其他同盟国的总和。而日本帝国在开战后的连战连胜又使得同盟国方面的资本大为缩水,形势对日本人很有利。
但是中途岛一战使这个形势翻了过来,中途岛一战,日本帝国的赌本蚀去了不少。“蚀去”仅仅是说日本帝国的赌本在缩水,并不是说日本帝国就要到快破产的地步了,不但还没有到危机的地步,而且就在现在来说在太平洋上日本帝国的实力还大大超过了美国。
但这裏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日美两国在工业能力上的差距决定了战争的结果并不是单单在战场上决定的。本来在实力比较方面就处于劣势的美国由于在战争一开始时被日本的突然袭击而更加虚弱,但是就像山本五十六所预言的那样,强有力的美国工业制造能力能力将迅速填补这种差距。
美国本土的造船厂以日本人无法想象的规模和速度像捏饺子一样的在制造航空母舰,让日本海军望而生畏的埃塞克斯基航空母舰在美国人那儿就完全被泡沫化了,根本不值钱。无论日本海军如何努力,那艘被切切实实地击沉了的美国航空母舰总是隔不了多久就会像幽灵一样又在某个战场的什么角落里出现了,对于日本海军说来,美国人的某一艘航母就是一种永不消逝的东西。
比如列克星敦沉在了珊瑚海,可是美国人把弗吉尼亚的诺斯洛普格鲁曼造船厂船台上的卡伯特(Cabot)号又改名成了列克星敦送到了太平洋,只不过从CV-2变到了CV-16;约克城沉在了中途岛,船台上的好人理乍得(BonHomme Richard)就成了约克城,编号也从CV-5成了CV-10,同样的胡蜂从CV-7到CV-18,大黄蜂从CV-8到CV-12也都是老让日本人以为是看见了诈尸似的不死之身。
而日本人呢?如果说中途岛之战美国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就只给约克城贴了一张创口贴就让其重新上了战场的话,那么对于日本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贴创口贴的方法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求的奢侈期待。
这两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相差太大了。
日本人为了资源赌上了全部身家性命和英美一战,其目标就是南洋的战略资源。当时日本人任务分为三个步骤:1.占领南洋的资源地带,2.开发南洋的资源,以及,3.将开发的资源运回日本。其余的所有行动都是为这三步服务的。
在占压倒优势的日本陆海军奇袭攻势下,英美无法阻挡日本人实现前两项任务,只能含着手指头看着日本人肆无忌惮地占领了从海南岛经马来到荷属东印度的资源地带,掌握了包括橡胶,锡,铝矾土,铁矿石和原油的全部日本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开始开采和开发。因为英国和荷兰殖民主人们逃跑的是那样匆忙,几乎没有实行坚壁清野的破坏行动,荷兰人甚至把巨港炼油厂的全副图纸都留给了开战三个月以后才到来的日本伞兵,仅仅来得及在炼油厂放了一把火。
所以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本的资源需求得到了满足。陆军省对所谓南方石油的希望是:“开展第一年30万吨,第二年100万吨”实际上光巨港油田一处在1942年就生产了165万吨原油,而1943年的产量则达到了360万吨。
生产还仅仅是走完了第二步,不把原油及其他资源运回日本,资源不会变成战斗力。但到日本人开始往国内运东西的时候,英美人开始了行动,有趣的是日本人在实行前两项行动时预计到了英国人美国人的抵抗,但此时似乎忘记了这条运输通路是英美不惜一切代价也一定要切断的重要战略通路这一个事实。
这就是太平洋战争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航路作战(Sea Lane Mission)由于日本人的疏忽或者无知,航路作战根本就没有在日本海军的作战词汇表中。而英美是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海洋民族,他们不仅仅创造了海权这个名词,还知道海权的最终体现方式并不是巨舰大炮的对轰,这种对轰仅仅是为了航路作战的胜利而已。
太平洋战争是一场用新手段实现旧概念的战争,战争的由来和结果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海权理论概念的正确性,但是战争的经过又表明了海权的争夺必须采取最新的手段。太平洋战争最重要的战场在海上,但是又几乎没有过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海面争夺战,争夺的战场是在空中和水底。
日本海军在开战以前就掌握了这两个空间所需要的武器,日本人在潜水艇方面下的功夫不比飞机少,但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潜水艇却没有取得能和日本飞机媲美的战果,甚至可以这么说,日本潜水艇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本身就决定了日本无法赢得太平洋战争。
作为“在哪儿?”
的海上力量,潜水艇是十分可怕的武器。当年日俄战争中俄国旅顺舰队司令马拉罗夫在旅顺口外触雷身亡时,旅顺口里的谣言首先是这是日本潜水艇干的。但那次倒确实是水雷而不是潜水艇,俄国人的谣言只是惊恐之余的过剩反映。然而当时日本人倒确实已经拥有了潜水艇。
日本海军迷恋巨舰大炮的怪癖其实有点“距离产生美”的心理因素在裏面。
巨舰大炮是好,但要耗资也同样巨大,不是日本这么一个贫穷的小国能够支撑的,所以只要有据说能对付别人的巨舰大炮的武器,日本人就会毫不犹豫弄过来试一试,引进飞机是为了对付战列舰,引进潜水艇也是这样。
围攻旅顺口的当时,日本人已经从现在通用动力公司的前身美国电船公司(Electric Boat)进口了五艘霍兰级潜水艇。卖武器给交战国一方是违反国际法的,因为美国不是日本的盟国,已经宣布中立了。但是虽然已经离开了欧洲老家,却还保留了讨厌俄国人的欧州脾气的美国人才不会让什么国际法捆住手脚呢。他们通过拆零转卖的方法,辗转把这五艘潜水艇给了日本人。但在日俄战争中看不到潜水艇,这是因为日本人正在横须贺的海军工厂里忙着装配收拢来的散件,结果没赶上日俄战争。
从第六艘潜水艇开始日本人就试着国产化了。艇长佐久间勉大尉是海兵29期的,和米内光政是同学,1910年4月15日第六潜水艇在山口县近海的半潜训练中失事沉没,包括佐久间大尉在内的全部 14位官兵死亡。两天后,人们在打捞起来的第六潜水艇内发现和一般潜水艇事故时死者都拥挤在出口附近不同,第六潜水艇上的所有人都在他们应该在的岗位上,佐久间大尉更是很认真地记录了事故的原因和过程和以及尝试过的解决方法和将来的改进点以后又向从小学的恩师开始的先辈们致谢以后安详死去。
被尊为军神的佐久间笔记现在还收藏在广岛县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旧址上的海上自衞队教育参考馆内。这件事可以说明日本海军的军纪,海军军官的素质,但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方法。
那就是潜水艇的艰苦和危险。
不能不说是这个角度的解读造成了日本海军在潜艇战中的大失败。
日本人对潜水艇的看法是:能够隐蔽地接近敌人,出其不意地发动偷袭,还有相当大的生还希望。潜水艇的主要攻击武器鱼雷则是所有水上舰只的最大克星,除了潜水艇的速度受到较大的限制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行动比较困难之外,简直就是战列舰的头号杀手。但这两个缺点也不影响潜水艇作为配合主力舰队行动,执行对付美国优势舰队的“渐减攻势”的头号选择。
兵器的性能是公平的,你能用这些性能去攻击敌人,反过来敌人也能用这些性能来攻击你,这是一个常识。
但这个常识在日本海军里不通用。从第六潜水艇的事故开始,日本人就在为佐久间的表现而自豪的同时很自信地认为潜水艇这种又艰苦又危险的武器就只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随时准备为天皇效忠的帝国军人才能使用,而像美国那种崇尚个人自由,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精神颓废的国家是用不了这种武器的,所以只有日本用潜水艇打美国人的准备,不会有美国人用潜水艇打日人的可能。
但是沉醉在自我催眠之中的日本人又一次错了。
12月31日,1941年最后的一天,切斯特·W·尼米茨就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就任时尼米茨的可怜旗舰是一艘排水量1,500吨不到的潜水艇“鳟鱼”(USS Grayling,SS-209)尼米茨本人信誓旦旦,说这件事与自己出身于潜水艇,出于念旧而给了一般根本不可能获得如此荣誉的潜水艇一点照顾毫无关系。尼米茨的话似乎是可以相信的,因为当时确实看起来没有其他的水面军舰可以供尼米茨选来当旗舰,所有的战列舰,重型巡洋舰,甚至轻型巡洋舰都不是被日本人击沉到了海底,就是在美国本土的西海岸修理,尼米茨手里就只有二十几条潜水艇。美国人的反攻是从潜水艇开始的。
有人说:“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那种大家一哄而上,说干也就干了的那种东西”确实到了现在,除了极少极少数之外,日本人到现在也无法理解当时为什么选择了和美国开战这条注定灭亡的死路,而那些极少极少数也大多是战后出生,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什么战争什么是战败的那些人,只要看看现在中国为先帝爷和文革招魂的那帮人中绝大部分根本就没有经过过文革就可以知道日本的右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和现在一样,当时日本的所有命门也都捏在美国人手里。只要美国人愿意,随时可以置日本人于死地。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的石油是这样,废钢铁也是这样。
一般说来用废钢铁炼出来的电炉钢的品质不如用生铁炼出来的转炉钢,可是当时日美钢铁生产技术的巨大差异使得日本人用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炼出来的电炉钢的品质比自己用生铁炼出来的转炉钢还要好!从禁运废钢铁到禁运石油就是美国对日本采取的最有效的卡脖子政策。
退一万步说,美国不采取禁运政策,什么都敞开了供应,是否有其他方法卡住日本人的脖子?答案居然还是“有”日本是一个没有资源,没有市场的岛国,需要从海外运入原料和半成品经过加工以后再销往海外市场。这种生产流通方式除了需要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之外,还极大地依赖于海运能力。
所有的大国都是海运大国。日本当时也算个大国,所以也有一定的海运力量,说他“也算是大国”的理由之一就是当时的日本并不是一个海运大国。举1940年的数据为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1941年开战时候日本全国的海运船舱量是600余万吨,可是这个船舱量只能满足日本海运需要的65%,不足的那35%就是租用英美的货轮。因此从当时的船运能力来推算日本维持和平时期的生产就需要1,000万吨船舱量。一旦开战当然不能指望再从英美租船,这样日本就连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都不能维持了,这仗也能打?
由此看来要是成天操持着打仗的话可千万不能相信刘少奇“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主张。
这还没计算军部的征用对民用船舶的压迫,所以开战之前先开始扯蛋的还不是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而是最普通的商船。后来成了甲级战犯的企画院总裁铃木贞一中将计算下来说大家艰苦奋斗一下,短时间有三百万船舱量也能凑合一下。但是进攻南洋必须要征用300万吨以上的民用船舶,这样连铃木贞一胡扯的民用最低限都无法满足。从理论上维持整个日本国再生产所能使用的船舱量就只有平时的六分之一了。
可是,那些黑良心的美国鬼畜们连这六分之一的日子也没打算给日本人过。
一般说来,西方战争观分为两种,普鲁士的卡尔·克劳塞维茨(Carl PhillipGottlieb von Clausewitz)回答了“战争是什么”的问题,得出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仅仅是国家目的达成的手段之一”的结论。和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瑞士人约米尼(Antoine-Henri Jomini)却着眼于回答“如何进行战争”这个问题。
和直观,实际,实用的专门研究战争的规律,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的约米尼军事理论相比,克劳塞维茨的学说很哲学,很抽象,很不好懂。据说日本陆军就只有两个人能读得懂克劳塞维茨,一个是东条英机他爹东条英教,还有一位是石原莞尔。
海军呢?海军就没有人去读克劳塞维茨。日本海军战略战术的奠基人是秋山真之中将,秋山是马汉上校的门徒,而马汉是约米尼的信徒,所以日本海军除了研究如何进行战争,也就是怎么打仗之外,并不去管战争到底是什么东西。
比如秋山真之在《海军基本战术》中提出“凡是和敌人接触上了以后的行动叫战术,接触距离之外的行动叫战略,为了实现这些行动所作的工作叫做战务”这个定义其实就来自约米尼的“战略和战术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根据距离战场的远近来区分而已”美国人虽然信奉马汉的海权论,认为马汉是他们的祖师爷,但并不认为祖师爷的祖师爷还是他们的祖师爷。起码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军方对战争的看法完全来自克劳塞维茨。美国人认为太平洋应该成为美国湖,除了同祖同宗,同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外,其他的舰队都应该滚蛋。至于怎么让他滚蛋,则用上所有让他滚蛋的方法就是了,上帝并没有说过:“要用战列舰”有战列舰能抖威风当然好,后来斯普鲁恩斯就曾经带过战列舰去找大和号较量,但大和号改变了航向,后来功劳还是归了海航。斯普鲁恩斯要是日本海军军人的话,没准大和号还能有海战的机会,但是以后能看到,大和号真打海战也没有多少取胜的希望。
美国人十分实用主义,为了达到目的有时候不择手段,甚至冒战争犯罪的天下之大不韪也有点不在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很奇怪的,那是人类第一次在除了发动战争这一条之外明确地规定了几乎所有战争犯罪的概念以后的战争犯罪发生次数最多的战争。
这些战争犯罪行为之中不说绝大多数的话,起码大多数是日本军队尤其是日陆军犯下的。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有没有过战争犯罪行为?可以说没有,但是擦边球打过几次。笔者说这句话这并不是因为美国人是战胜者,而是因为日本和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截然不同的表现。
除去阴谋策划战争,也就是甲级战争犯罪之外,日本人的乙丙级战争犯罪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无法约束战场部队的军纪,虽然是群发,多发,但并不是有组织的战争犯罪。大本营以下总军,方面军从来没有下达过乙丙级战争犯罪的命令,有证据的直接下达涉嫌战争犯罪命令级别最高的军官是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将,他在占领新加坡以后下令屠杀华侨成年男性,而这也还是属于个人行为范畴。
而美国则不一样,美国打的战争犯罪擦边球如战略轰炸,投放原子弹等等都是由最高统帅部决定的,是一种国家意志。但美国人的行动就是不能算作战争犯罪,这是因为珍珠港使美国摆脱了战争犯罪概念的束缚,仅仅是一种报复行为,所以日本人无法责备美国。
其实有证据表明美国策划过真正的战争犯罪,这就是在潜水艇的使用问题上。
1941年12月8日,在珍珠港受到突然袭击三小时以后,美国海军部就向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海军下达了在太平洋海区进行无限制潜水艇攻击的命令。
所谓无限制潜水艇攻击就是除了敌方军用舰艇之外,对于这一海域里的所有民用船只也不加警告而加以攻击,甚至在攻击民用船只以后不采取任何救助落水平民的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采用过这一战术,因此国际社会在战后处理上除了禁止德国再度拥有潜水艇之外,在1930年的伦敦限制海军军备会议上还明文规定了这属于战争犯罪,禁止使用。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后来虽然因为日本的退出而失效,但失效的部分仅限于军备部分,禁止采用无限制潜水艇战术并没有失效。
当然没有人会指责美国海军在进行战争犯罪,因为有珍珠港在前。然而,如果事实是这道命令其实发布于珍珠港事件之前,珍珠港事件之后只是开始执行,那又该做何判断呢?
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着这么一份档案,这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上将在1941年11月26日签署下达给太平洋舰队的作战命令,命令规定从北纬30度,东经122度到北纬7度,东经140度的连线的以西和以南海区为“战略海区”在日美进入战争状态以后立即这片海区对轴心国船舶进行无限制潜艇作战。
如果没有珍珠港,可以说这道命令是无视国际法的完全战争犯罪行为。
但现在有了珍珠港,这道命令就仅仅是一张纸片,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美军采取的任何行动只是合理的报复行动。怪不得别人,是日本人自己向美国人双手奉上了合理合法地绞死日本人自己的权力。
1941年5月29日,美国国务院战争经济局(Bureau of Economic Warfare)提出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对美国政府提出警告,指出日本经济由于在中国大陆进行的战争已经几乎接近破产,他们已经没有了能够用来支付的外汇储蓄,日本会把目光转向南洋,用他们的陆海军来抢夺资源。
2005年3月5日,一艘驱逐舰尼彻号(USS Nitze,DDG-94)在美国缅因州的巴斯铁工厂下水,这艘满载排水量9,200吨的导弹驱逐舰是美国海军很少几艘以还活着的人命名的军舰,而鲍尔·尼彻(Paul Nitze)就正是上面所说的那份报告的起草人。
1984年,已经77岁高龄了的尼彻还被里根总统任命为有关裁军问题的总统和国务卿特别高级顾问。这位制定了战后美国对苏联战略的美国高官在战后50年回答日本NHK记者的提问时说过这样的话:“现在再来看,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很努力。奇袭珍珠湾的部队训练非常精良,日本造出了美国人造不出来的大军舰,神风攻击也给美国军队造成了很大损伤,战局极度恶化的情况下日本人还是保持着旺盛的战意,日本是很强的敌人。但是,日本有它最致命的弱点,日本的存活只能依赖大量的海上运输,而且航道极长,极易受到攻击,孤立日本使其枯萎是很容易做到的,美国的战略从一开始就针对了日本这个无法克服的弱点”
美国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目标就是如果开战就要摧毁这个成天挑起是非的讨厌帝国,而这个帝国的经济是无法自给自足,极度依赖于海洋航道的。
要和这个帝国作战的话,不从一开始就去切断他的经济命脉倒反而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从一开始的《橙色计划》中就已经有了采用潜水艇作战以切断日本帝国的经济命脉的构想,到了1939年定型并得到了罗斯福总统批准了的《彩虹五号》计划更是把对日帝国的经济绞杀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话说回来,就算没有《彩虹五号》计划,美国人会怎么办?美国人可不会真的像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的那些精英参谋所设想的,懒惰的美国人肯定要等到1943年国内的造船厂把船造出来以后才无精打采地来反攻的,可是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只不是已经沉到了珍珠港海底就是还在等着送上本土西海岸的船台上去修。虽然航空母舰还在,但是即使是航空主兵也不是说光靠航空母舰就能包打天下,没有足够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跟着航空母舰一起起哄,美国人也没法真的对日本人发动反攻。在条件具备以前,报仇心切的美国人手里除了五十几艘潜水艇,什么都没有。
所以美国人就只能使用潜水艇,并且是用来切断日本经济命脉的。好在这还不是突如其来的战略大转变,美国人从一开始就已经准备这么干了,没有什么大的混乱。
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看,用无限制潜水艇战术来对日本帝国进行绞杀战也只是美国政府和军方根据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采取过的,并在现在继续使用者的战术针对日本帝国的弱点所想定的东西而已,是一种一厢情愿或者纸上谈兵的战术,这种战术能否是用或者日本帝国的经济动脉是否会因为美国人所采取的战法而受到影响,还得受实战的考验。
而起码第一年的实战结果说明这种战法不是那么有效。看人家吃豆腐牙齿快,别看德国人的潜水艇曾经和正在把英国人和俄国人勒的喘不过气来,然而一旦学德国人,美国人才发现,美国潜水艇,起码在当时不是那么又黄又暴力的玩意,在一开始光靠事先想定的潜水艇战略,勒不死日本人。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奇袭珍珠港,陆军在马来半岛登陆,开始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大本营对于开战以后的船舱量损失的预想是每年50万吨,开战以前日本国内的造船能力是每年45万吨左右,这样加班加点加点油能够填补过来,不会构成灾难性后果。而开战以后的当月的船舱量损失是12艘5.6万吨,1942年1月是17艘7.3万吨,2月是9艘3.3万吨,基本上比预想的损失还少,真的很顺利。
美国人出了什么事?怎么切不断日本人的航道呢?
美国在太平洋的潜水艇分为两部分驻防,一部分在珍珠港,另一部分则在马尼拉附近的甲米地港(Cavite)一开战珍珠港和菲律宾都被日本人炸得惨不忍睹,虽然潜水艇本身没有受到损失,但是存放在甲米地仓库里的233枚鱼雷在12月10日日本人的空袭时被全部炸毁,虽然甲米地的潜水艇后来转移到了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但是此后的一年中美国潜水艇始终为缺少鱼雷的问题所苦恼。没有鱼雷的美国潜水艇只能带上水雷溜到日本人控制的海面和日本近海去布雷,开战以后日本船舱量的损失几乎都是被飞机炸沉,被驱逐舰击沉或者碰上了水雷,被潜水艇击沉的很少听见,因为美国的潜水艇空着手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开战以后的1942年日本还从南洋运回了占总生产量的45%的165万吨原油的原因。
美国潜水艇特兰特(USS Tirante(SS-420)副舰长爱德华·比奇(Edward L.Beach,Jr.)在报告文学《海底坟场》(The Dust on the Sea)中是这样说的:“没有鱼雷就没事可干,只好去玩水雷,路远迢迢跑到长崎去敷设水雷,然后百无聊赖地在那儿等,总算有两艘日本船触雷沉没。但是只能守株待兔这件事本身对潜艇兵来说也太可悲了”鱼雷毕竟不是航空母舰,不是那种需要几年才能造得出来的东西,经过了最早的空手日子以后,美国潜水艇还是有了鱼雷。
但是有了的是山寨鱼雷。
山寨到什么程度?山寨到了尼米茨在主要内容是战史的回忆录中要专门划出一个章节来对美国水雷的山寨性发牢骚的地步,来看看日美双方对同一件事的叙述吧。
日本水产株式会社原来有一条19,210吨的捕鲸母船,1941年11月被海军作为运输船只征用,改名为“第三图南丸”这艘169米长,23米宽,最高速度14节的渔船1943年7月24日大白天在特鲁克岛西方海面单独航行时遇到了美国潜水艇提娜莎号(USS Tinosa,SS-283)提娜莎的鱼雷手爱德文·贝尔是这么回忆的:“潜水艇巡逻时能遇到目标的机会不多,几乎是成天闷在海底百无聊赖,单单这一点就让大家兴奋不已,再加上还是这么一个大个子猎物,行动缓慢,而且这个猎物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存在。
我们进入了进攻的最佳位置,舰首正对目标船腹,距离800米,我按照在潜水学校掌握的进攻要领设定好了鱼雷以后在舰长达斯皮特少校发出设计的命令以后立即发射了四枚鱼雷,但是预定时间过去以后什么声音都没有,我吓得六神无主,十分怀疑是不是我的操作出了什么问题。
但是就800米,绝对不应该偏离目标的,舰长这次绕到了目标后部,又发射了两枚鱼雷,这次爆炸了,目标的舵机看样子被打坏了,船停了下来。
我们又回到停在海面上的目标的侧面,接连发射了9枚鱼雷,可是没有一枚爆炸,舰长都要哭出来了,我真怕达斯皮特少校会自杀。”
而“第三图南丸”的船员北林忠治是这么回忆的:
“最初大家都没注意,突然望员喊了起来‘雷迹’,我们跑上甲板一看,拖着白浪的鱼雷已经到了船边,这回完了,大家都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但是就‘当’的一声,船晃了一下,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大家睁开眼互相莫名其妙地对望,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再一看海面上,一枚好大的鱼雷浮在水面上漂啊漂的,不知道美国人什么地方出错了”
这不是第一次出这种事了。中途岛战斗时在一航舰正中央浮出来拍过板砖的鹦鹉螺号舰长就赌咒发誓说他们最后向已经着火,被日本海军放弃,飘在海面上的航空母舰加贺号发射过两枚鱼雷,全部命中,但全没爆炸,结果到最后加贺号的沉没没有鹦鹉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