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9月15日,在为了争夺瓜达卡纳尔岛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中,美国海军第三十七特遣舰队的航空母舰胡蜂号被日本海军的伊-19号潜水艇发射的三枚鱼雷命中起火爆炸,最后胡蜂号于21:00分被美国驱逐舰兰斯宕(USSLansdowne(DD-486))用鱼雷击沉。
兰斯宕打胡蜂号也费了老劲,打一发不炸,再打一发还是不炸,结果在胡蜂号周围转来转去花了五枚鱼雷才打沉了这艘本来就已经要沉了的自己的航母。
顺便做一个日美两国鱼雷的比较,伊-19号潜水艇在攻击胡蜂号时是一下子打出了所容许同时发射的全部六枚九五式纯氧鱼雷,三枚击中了胡蜂号,还有三枚打偏了的鱼雷就非常变态,还在往前跑,赶上路上还就有死耗子在等着这些瞎猫。发射延长线上十公里远的地方有一艘战列舰北卡罗来纳(USS NorthCarolina,BB-55)还有一艘根本和胡蜂号都不是同一个特遣舰队,而是第17特遣舰队的驱逐舰奥布赖恩(USS O''Brien,DD-415)这两艘老老实实在海上獃着,没招谁没惹谁的军舰被这伊-19号打偏了,现在正在海上乱窜的鱼雷打上了,结果北卡罗来纳住了六个月医院,而奥布赖恩还没来得及被拖进医院就在半路上断成两截沉到海底去了。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也不是没有人怀疑过是鱼雷太山寨,但是在海军部兵388器局一句“你们的潜水艇长太山寨”的结论下面全部败下阵来。事实上绝大部分美国潜水艇长确实把责任归结到自己的指挥水平上,甚至有人提出请调的要求。好在美国文化中没有什么“引咎自杀”这一项,要不然美国潜水艇舰队别的事甭干,只管办丧事就行了。
但这位提娜莎号的舰长达斯皮特少校不愿帮别人背黑锅,他坚决相信这种15枚鱼雷打不沉一艘渔船的怪事责任决不在他,为了防止空口无凭,他带着最后一枚鱼雷回了珍珠港。向西南太平洋潜水艇舰队司令查尔斯·洛克伍德中将(Charles A.Lockwood)提出了一份充满了“命中”(hit)和“无效”(no effect)这两个字的作战报告,附上剩下的最后一枚鱼雷作为证据。
在得到尼米茨的批准以后,洛克伍德中将作了一个试验,将这枚鱼雷对着悬崖打了过去,结果还真是又是一颗哑弹。这下子不是洛克伍德和兵器局干了,尼米茨亲自上阵和兵器局打官司。最后官司一直打到海军最大佬金恩上将那儿,金恩上将下令彻底调查此事才终于让兵器局不得不承认是鱼雷的问题。
有问题没什么关系,只要认识到问题,下决心去解决而不是文过饰非,政治先行就行。兵器技术上美国有的是人才和技术,只要想干什么事,还真没有干不出来的。就拿这个鱼雷来说,居然惊动了爱因斯坦教授亲自出马。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对于20世纪的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三个讲德语的犹太人:卡尔·马克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爱因斯坦应该怎么称呼?“教授”“博士”好像都是,但也好像都没有必要,爱因斯坦就是爱因斯坦,他是独一无二的。爱因斯坦对美国的原子弹计划的作用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爱因斯坦是大小通吃,原子弹要搞,鱼雷也照样玩。
爱因斯坦最讨厌的可能就是战争和军人。曾经为了躲避兵役而放弃德国国籍的爱因斯坦在这次反法西斯战争中却和美国军方合作的相当融洽,从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德国纳粹是什么玩意了,把身家性命寄托在纳粹身上的日本人能落着好吗?爱因斯坦和美国海军部兵器局之间签订过从1943年5月31日开始的三年合同,担任有关弹药,爆炸物,高性能炸药和放射线物质的顾问,工资每天25美元。
这不光是一种美国海军拍两张爱因斯坦教授的照片拿来印在传单上去吓唬德国人和日本人,爱因斯坦是切切实实地在为美国海军工作,现在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就有一封爱因斯坦写给他的同事,也在为美国海军服务的物理学家芬克斯坦恩教授的信。
爱因斯坦在信中详细地分析了鱼雷不爆炸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画了不少示意图。
连爱因斯坦都亲自出手了,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美国潜水艇的兵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改善。到1943年初,美军的全部潜艇都配备了SJ超短波雷达以取代以前配置的SD雷达,搜索用的夜视潜望镜使得夜晚的洋麵也成了日本船只的坟场。到1943年9月左右,美国潜水艇配备的山寨式马克-14型鱼雷和马克-6型引信得到了改善,爆炸率从开战时的20%提高到了1944年的45.6%。炸药也从TNT换成了TORPEX爆雷用高性能炸药,1944年底开始配备的马克-18型电池鱼雷更是像日本的95式纯氧鱼雷一样没有了气泡航迹。
除了这些直接的进攻用兵器之外,美国人最拿手的还是信息战。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无线电班(Fleet Radio Unit Pacific,FRUpac,也称为Station HYPO)在1942年底左右就破译了日本的船运密码,称为“马鹿密码(MARU CODE)”
这是因为日本的运输船大都是什么什么“丸”(MARU)所以这个密码就被美国人称作马鹿密码。
马鹿密码包括船名,出发地,预定航路,目的地,途中每天正午的预定位置,船速,有时甚至运载货物的明细都在上面,太平洋舰队无线电班把截获到的情报送到潜水艇舰队司令部,为了保守秘密,无线电班和潜水艇舰队的参谋们直接当面在太平洋地图上填写这些信息,然后由潜水艇舰队统一指挥在太平洋上巡逻的潜水艇们前往预定位置守株待兔。
这回的守株待兔再也不是开战当初的被动等待日本船只往水雷上撞,而是在预定水域等着打日本船只了。
这样,开战以后日本船仓量的损失除了开战当年当年是从12月算起的5万吨以外,1942年是88.5万吨,1943年为167万吨,而1944年到了369.5万吨,几乎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级数,到了最后一年的1945年,那帮贪得无厌的美国鬼畜潜水艇是实在是找不到日本船了,只好很委屈地接受了172万吨这个数字。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丧失的船舱量约为843万吨,其中63%的530万吨是被美国潜水艇击沉的,除此之外,美国潜水艇还击沉了各种日本舰艇224艘,总排水量58万吨,可以称得上是战果赫赫。
美国潜水艇的活动,使得日本经济陷于瘫痪,花大力气弄来的南洋资源地带所生产的物资根本就无法回运。以石油为例,1942年运回日本的原油是165万吨,占生产量的45%;1943年运回日本的原油增加到了230万吨,占生产量的比例却下降到了27%。荷属东印度的民丹岛盛产制造飞机所必不可少的铝矾土,日本军队在攻占新加坡的同时占领了民丹岛。随日军行动的古河矿业株式会社的工程师们迅速恢复了矿山的生产,在1942年4月13日就向日本运回了第一船4,900吨的铝矾土。
生产本身很顺利,1942年7月月产三万吨,11月达到四万吨,1943年5月提高到了月产五万吨。
可是运回日本的呢?1942年全年29.8万吨,1943年上升到64.9万吨,1944年降低为27.5万吨,1945年呢?全部只有2,000吨。
也就不要扯什么航空主兵了,造飞机的原料都没了,还扯什么飞机?先造运铝矾土的船是正经,可是到哪里去找造船的钢铁呢?铁矿石可在海南岛。
当时日本国内各种民生物资严重不足,别扯什么啤酒香烟咖啡了,连粮食都没有,大家在挨饿。可是中国大陆和泰国的日本陆军却囤积了大量抢来的大米,按理说能够解决日本国内的肚子问题,但是大本营的决定是:“减少日满支之间的来往船只,把船全部用到南方战略资源的运输上面去”那些船还是美国潜水艇的猎物。
由日本挑起的这场战争无法进行,在日本海军战斗以前,日本经济就已经被绞杀了。真正是文面意义上的“绞杀”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海权,而争夺海权的战场并不像顽固的日本海军所梦想的是在海面上,而是在天空和水下。
问题是,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亲眼见过德国人的无限制潜艇战术是怎样把大英帝国几乎逼到投降的边缘,也知道现在的盟国,纳粹德国又一次在使用这种战术,还是把英国和俄国勒得喘不过气来的日本海军怎么会让自己落到了这个地步?
如果把所有日本海军军人都想象为只会打炮,不管做饭的李逵也不是事实,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将近20年前就有人指出过日本帝国航道的脆弱性。
这人是新见政一,海兵36期,南云忠一的同学,毕业吊床号14。最后官职是舞鹤镇守府长官,军衔为海军中将。
此人从1937年以后一直在第二舰队和第二遣支舰队从事对中国海岸的封锁工作,早在1923年,当时还只是军令部少佐参谋的新见政一在英国人的资助下在欧洲工作了一年,回来以后向军令部提交了一份名为《列国海军作战机关的研究》的报告,裏面有一节详细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的无限制潜艇作战方法,对协约国造成的损害,后果以及英国海军是如何设立海上交通保护机关来对付这种潜艇战术的。
这份报告的后面有一个“山下”的签名,还有评语:“感到我国海军在这方面很薄弱,一定要加以认真研究,否则将来必会后悔”这个“山下”是当时的军令部长山下源太郎大将。
那么为什么后来又“后悔”了呢?这是因为这位少佐吃饱了撑的,除了这份报告之外还有一大堆报告,像《海军中央军令机关整备意见书》《有关持久战的意见书》等等,裏面引经据典,啰里啰唆地得出了一个结论:“下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总力战,发生海军主力舰队之间决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在政治上太不正确了,这是反对海军中央的言论,于是新见就被发配到第二遣支舰队,你不是老是叨叨什么封锁战吗?你就去封锁中国大陆吧。一直到1943年12月1日,总算弄明白了新见政一原来成天在唠唠叨叨的那个“封锁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海军总算想起来了这个人,把放在舞鹤镇守府当司令官,正准备编入预备役的新见中将又召回了军令部。
但这时候已经是天照大神再世也回天无术了,所以新见还是1944年3月被编入了预备役。
可能是被美国人弄惨了,战后日本人在战争中落后美国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特别积极,像新见就长期担任海上自衞队干部学校的特别讲师,专门讲授海上护衞,同时他还是旧海军军人组成的“海军反省会”的头头。
这就有一个问题,日本海军的“政治上正确”到底是什么意思?潜水艇部队是怎样被这个“正确的政治”给束缚住的。
日本人是很重视潜水艇的,在华盛顿会议和伦敦会议上为了潜水艇的数量和英美翻天一架吵起,手里潜水艇不少。日本人准备用这些潜水艇干吗呢?
日本人手里确实有不少潜水艇,伦敦会议最后的潜水艇定额就是大家一样多,在开战时日本和美国的潜水艇数量是64艘对54艘,而且日本潜水艇的质量也不差:跑得远,没事能转悠到美国西海岸去炮击人家油田;吨位大,排水量2,500吨左右的根本不稀罕,3,500吨以上的也大大的有,而海特型的400,401,402艇的排水量居然有6,560吨;火力还猛,装备有12公分口径炮,经常会在人家眼面前浮起来炮击。像中途岛一战山本五十六实在是输的太郁闷,最后还要让伊-168号潜水艇去打中途岛几炮才算完。
说起日本潜水艇的火力,不能不提那种日本潜艇所装备的那种三分强大,七分变态,或者说是追求强大结果成了变态的95式纯氧鱼雷。笔者在说爪哇岛泗水海战时提到过那种基本上是中看不中吃的长距离武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纯氧鱼雷的战果很不怎么样,基本上没让美国人闻风丧胆,但是纯氧鱼雷的少数几个战果也和这种武器一样地变态,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击沉美国航空母舰胡蜂号(USS Wasp,CV-7)那一次了。
现在攻击型导弹核潜艇的概念据说也是来自日本海军。山本五十六喜欢飞机,最后在潜水艇上也装上飞机准备去攻击巴拿马运河,攻击西海岸没什么希奇,据说山本五十六感兴趣的是潜水艇能否攻击美国东海岸,日本那几艘海特型潜水艇据说续航能力能够绕地球一圈半。战后美国人把潜水艇装载飞机进攻地面目标的概念换成了装载制导炸弹,这就是攻击型导弹核潜艇概念的由来。
日本的潜水艇这么黄这么暴力,岂不是要无敌于天下了?
无敌不了,被他们的“政治上正确”给弄没了。
政治上的正确就体现在必需按中央的既定方针办,中央的既定方针是什么?日本海军的金科玉律是《海战要务令》这就是既定方针。《海战要务令》的第五章Ss(Submarine squadron,潜水艇战队的简写,日本海军文件中这种使用“敌性语言”的例子很多)一开始就是这么说的:“Ss的战斗以适当的散开配备对敌人主队进行奇袭为宗旨”这就不需要对日本潜水艇部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想不通了,只能有这种表现了,不能有别的,因为潜水艇的作战对象是敌人主队,这是《海战要务令》规定的,要想摆脱这种战法出了修改《海战要务令》别无他路。海战要务令就是海军的法律,修改海战要务令和修改法律一样,只要看看议会里成天在吵些什么就知道修改法律有多难了。
最终版的《海战要务令》是1940年5月成型下发的,可是裏面居然没有海军航空兵的条款。据说原因是大家还不知道航空兵应该怎样用,要写入正文肯定要吵架,太麻烦,加上还要天皇御批,时间上也来不及。为了保持安定团结,为了不让天皇陛下过于劳累,结果就以附录的形式发了下来,爱看不看。
爱用不用。结果反而是联合舰队在使用航空兵上没有任何顾忌,所以取得了很大成果。
日本人在估计美国人受不了潜水艇那份苦的时候忘记清点一下自己内部有几个人是从潜水艇干上来的了。和尼米茨就是潜水艇出身不一样,日本海军省,军令部和联合舰队的大佬里就没有真知道潜水艇的,所以《海战要务令》的问题也没人看得出来,起码不要把潜水艇的作战目标规定得那么死板啊。再加上就是看出来了也没有用,最新版《海战要务令》发下来以后日本海军就进入了太平洋战争,没有工夫去修改那个玩意,既然不修改就大家按着那个做,这就是日本海军潜水艇怪里怪气作战方法的由来。
这个《海战要务令》沉迷于甲午日俄两次大胜仗的余韵而不能自拔的产物,可能是赢得太不容易了,日本人忽视了甲午日俄这两次战争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虽然就日本来说这两场战争是全力以赴举国参战,而对于对手的大清朝和罗曼诺夫王朝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争。虽然这两个王朝都在战争十年以后左右灭亡,而这两场战争的失败也确实是王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毕竟是社会文化方面的间接因素,不是直接因素。
就是说虽然日本人认为自己是身经百战的老鸟,但是它所经历的战争都只是局部战争,像太平洋战争这样对于双方都是全面战争的场合,日本人也仅仅只是一只菜鸟。
其实菜鸟没关系,日本的对手美国海军连局部战争的经验都没有,是一只更加菜的菜鸟,刚开战的时候犯过的错误,闹过的笑话更多。但思维柔软的美国人能够从失败中学习,而热衷制定各种条文还很认真地去坚持遵守的日本人就无法从自己画的圈子里脱身出来了。
有没有人批判这个《海战要务令》呢?有。西条海军航空队司令土井美二大佐回忆说1932年小泽治三郎大佐在担任海大教官兼陆大兵学教官时就公开发表过“海战要务令是毒药,学生诸君不要去读”的言论,但这种言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海大的学生是要求能够背诵海战要务令的,否则通不过考试,无法毕业。
这样就从法律上规定了日本潜水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战目标始终都只能是美国的军舰,而不能是别的。
结果呢?结果只是证明了根本不存在什么“日本潜水艇无敌于天下”这么一说,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本有64艘潜水艇,加上后来建造的124艘总共有190艘。到终战时除五十几艘几乎开不动的老朽型号之外,其余都不知去向。
潜水艇作战本来就有分散的特点,第六舰队也把握不了自家孩子的去向,到后来只能从老是“点呼”(点名)不到,再根据美国人發表的战报来“推定”某某潜水艇可能又在某某海区玉碎了。
经常有人问这么一个问题,二次大战中日本和德国是盟国,一次大战时日本也派出了舰队为协约国舰队护航,甚至就和德国潜水艇进行过战斗,而且日本的潜水艇技术主要也是来自第一次大战以后的德国,为什么在潜艇战术上一点也不学德国人?
日本的潜水艇技术确实来自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战胜国分赃,日本分到了7艘德国潜水艇,这使日本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战潜水艇,而且德国的技术援助也使日本的潜艇建造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1919年7月,日本海军派出了以在大战中在印度洋上和英国海军协同作战的小加藤,加藤宽治海军少将为团长,包括各方面专家的调查团赴德调查海军技术。当时协约国对德国潜水艇技术心怀恐怖,专门成立了一个“休战监视委员会”后来改为国际联盟媾和条约实施委员会来专门监视各项德国军工技术的转移和交易。但当时的德国海军当局和一般德国人出于对英法的憎恶而主动地对日本开放各种机密,比如巴黎媾和协定(凡尔赛条约)所禁止德国拥有的2200吨级潜水艇(U142号艇)的柴油发动机和二次电池的实物都被三菱造船偷运回了日本。
当时英美法等国对日本和德国之间的这种交易有所察觉,抱有很大疑虑。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德日之间还存在有一份秘密备忘录。德国海军大臣特罗达中将(Adolf von Trotha,日德兰海战时的德国公海舰队参谋长)和加藤宽治之间还秘密签有一份标有“个人合同”文字的备忘录,主要内容为三点:1.德国潜水艇图纸全部交给日本。
2.德国向日本派遣两名已经编入预备役的潜水艇军官。
3.日本在德国技术上所作改善,在德国能够采用的时候全部交还德国。
当时的海军大臣大加藤,加藤友三郎听了调查团的原敢二郎中佐的报告后吓得魂飞天外,虽然写明了“个人合同”这几个字,但实质上就是一种德日海军协定,立即命令驻法海军武官大角岑生大佐和驻英海军武官饭田久恒处理此事,一定要销毁这份备忘录。处理这件事花了将近一年,总算把那份让人想起来就心惊肉跳的东西从德国人要回来销毁了。
战后的“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德国不得研究潜艇,不得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日本乘机招聘了以潜水艇建造行业的第一人德培尔博士为首的大量技术人员,得到了德国的柴油机技术,西门子公司的电动机技术和蓄电池技术,蔡斯公司的潜望镜技术等潜艇建造的关键技术。
但是战胜了大清海军和沙俄海军的日本海军很自负地认为他们是海军战略战术的强者,在佩服德国兵器技术的同时,对德国海军的战略战术很不屑一顾,所以日本海军对德国在两次大战时都采用无限制潜艇绞杀战以封锁敌国的通商航道的做法根本没有注意。
日本人认为和两次几乎被德国人封锁致死的英国不同,美日间相距太远,而且美国对海上航道的依赖性不强,美国的海岸线又长,靠潜艇战术不可能封锁美国的通商航道,因此在潜艇战略战术中就干脆没有了切断对方通商航道这个做法。
无独有偶,日本的德国哥们在海军战略战术也和日本人一样。日德海军合作不是完全单向的,虽然德国给日本的多一些,但德国也有向日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航空母舰技术。日德海军最大规模的合作就是德国航空母舰“齐柏林伯爵”号。1935年3月德国宣布废弃凡尔赛宣言,6月德国和英国达成德国海军保有量为英国海军的35%的英德海军协定。由于德国没有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一开始是寻找英国的支援,想参考英国航空母舰“暴怒号”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才转向日本请求日本转让“赤城号”的技术。这是1934年山本五十六访问德国和埃里希·雷德尔元帅会谈的半年以后。
日本海军对德国的要求的反应非常积极,立即决定将“赤城号”从设计到训练方法为止的所有机密全部向德国海军公开,这裏面“赤城”号的选定是很有意思的。日本海军当时保有的正规航空母舰已经有四艘: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和龙骧号。这裏面山本五十六最熟悉的就是这艘“赤城号”山本五十六在海军大佐的时代是“赤城号”的舰长,在出席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之前山五十六是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当时的旗舰还是这艘“赤城号”“齐柏林伯爵”号1938年12月在什切青(先属波兰)下水以后日本海军负责调整“赤城号”技术交换的不是别人,正是黑岛龟人大佐。
但是“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并没有服过役,下水后不久就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没有时间来训练航空母舰的人员,就找了条最驾轻就熟的老路——潜艇作战,这条航空母舰的船壳就一直泡在水里,一直到1945年4月急急忙忙自沉,以免落到苏联红军手里。但最后还是被苏联人捞起来做了靶船。
德国人放弃了航空母舰的战略,但是日本人却没有忘记在德国有一艘“赤城号”的姊妹舰这件事。中途岛一战,丧失了四艘正规航空母舰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和飞龙号的日本海军曾和德国交涉过购买“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但是德国以德国将来还是需要航空母舰以及“齐柏林伯爵号”回航日在当时的形势下也不可能为理由而拒绝,作为代换方法,德国将由于开战而滞留在神户的一艘两万吨德国商船“夏恩赫斯特号”(SCHARNHORST)卖给了日本,由日本海军改装成航空母舰“神鹰号”投入作战使用。
就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两国的海军都是墨守成规,德国海军还是单纯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潜水艇战术,而日本人一直想重温日俄战争日本海大海战的巨舰大炮的旧梦以至于这两支海军最后一起成为了历史名词。
迷信得到德国技术支援的日本潜水艇的进攻能力,盲信潜水艇生活条件艰苦以及美国人国民性格懒惰所以不会有什么像样的潜水艇战术。因此日本人只管想办法把潜水艇跑得更远更快,鱼雷放得更远更快而从不去研究防御潜水艇的课题防御,这样到最后日本人就成了个听不到潜水艇的聋子。
大凡听力不好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说话嗓门大,日本潜水艇也是这样。1942年4月22日,排水量3,650吨的伊-30潜水艇第一次成功突破英美的封锁到达了法国西部的洛里昂,这艘伊-30可把潜水艇行家的德国人看傻了:“一头巨大的怪物发着怒吼从海里冒了出来”天呐,英国人怎么会放这个一个吵吵闹闹的家伙过来了?赶紧就帮日本人改装了一下潜水艇——也不是什么大动干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发动机的下面加上一个人造橡胶的垫子,声音顿时就小了不少,这时日本人才刚刚知道原来潜水艇是不应该乱吵乱闹的。但日本潜水艇已经吵闹成性,被美国人几乎一抓一个准。
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地中海执行过反潜任务的日本海军就没有把反潜作为驱逐舰的主要作战任务,对反潜根本就没有研究,不研究反潜的结果是日本生产的能够跑的又快又远的潜水艇根本就没有对反潜作战的应付能力,而本来应该是灭潜水艇的日本驱逐舰则经常反过来被美国潜水艇给灭了。
已经开战了,美国人也已经发动了无限制潜艇战。战争是从战争中学的,日本人也不是那么顽固不化,比如一次中途岛就让日本海军知道了应该怎样运用航空母舰,虽然为时已晚,为什么日本人一直就不知道潜艇应该是怎么回事呢,理由就是因为当时美国人也在为潜艇而闹心着在,还没有来得及给日本人上课。到日本人学到了保护航道的重要性的时候,也没有了保护航道的家什以及制造这些家什的原料。
于是邪恶的美国人就要在输血管道长得惊人的而又不知道这是弱点的日本帝国身上开口子放血了。
这第一刀就是瓜达卡纳尔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