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秋试交给杨慎来主持,可是杨廷和的一步大旗,一是替自己笼络人才,二是提高杨慎的威望。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等杨廷和老了,只要杨慎仍然在朝廷上,那就不怕人亡政息。“人亡政息”这四个字,就连杜修明也怕。</p>
秋试之日,六部别的衙门,全都无心办事,在议论秋试的事情。唯独刑部浙江清吏司,仍然按时点卯。点卯之后,这群穿着宽大朝服的主事,开始分成五队,在六部衙门这条街上来回跑,嘴里喊着一二三四,和一些奇奇怪怪的口号。</p>
一开始,过往官员还在这里看稀奇。可三五天,连着这样办,过往的人关注这个的也就渐渐少了。但朝廷也有传言,说这是杜修明蛊惑人心的新手段,有的还说,士可杀不可辱,杜修明这是在有辱斯文。</p>
唯独浙江清吏司的这些主事,感觉到了妙处。早晨起来练一练,再回去喝一口参茶,吃几块杂粮饼。接下来几个时辰,竟然能保持思维敏捷,气色红润,腰腿更是舒畅了一些,不像往日酸痛。</p>
再加上杜修明自己贴钱当做奖励,刑部这些主事,心底对杜修明这些做法,几乎没了抵触。</p>
当然了,在外人看来,这就清吏司这些主事,那是叫苦不迭,出尽笑话。在这群外人之中,能不看笑话的,寥寥无几。能坚持看到现在的,便只剩下一位了。这一位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帝师杨一清。</p>
杨一清以侍讲充日讲官,乃是众讲官之首。比起资格和威望,杨一清和杨廷和是一个级别的。故而这次秋试,杨一清根本看不上,才交给了杨慎。</p>
若说杨慎是才子,那么杨一清则是泰斗。这位泰斗,入京便关注起了杜修明。眼下,更是对杜修明“晨练”的这种做法,颇为感兴趣。这边等杜修明带着众主事晨练完成,杨一清走了过去,远远地便道:“威风威风,杜大人军户出身,就是不一样,将文人带出了威武之师的模样。”</p>
底下那些主事看了一眼,就如同孙子见了爷爷,纷纷摆出万分恭敬的模样:“下官等见过杨学士……”</p>
杨一清朝众人摆摆手,意思是让他们进去,要单独和杜修明聊一聊。那些主事,自然不敢多说什么。待他们离开之后,杜修明走过来,拱手道:“原来是杨学士,下官杜修明,早就听说杨学士的大名,只可惜忙于俗务,没机会去讨教学问。”</p>
“呵呵,你的名字,老夫也是如雷贯耳啊。说实话,老夫对你的主张和做法,并不认同。圣人云,礼有经,也有权。老夫看到你这些主张和做法,确实取得一些实效之后,心里在想,是不是误会了你。”</p>
杨一清说话,满面和蔼。不像何孟春那种人,拿着圣贤经义,便来指摘过错,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令人反感。反而像是一位真心做研究的老教授,让人根本没有半点抵触的心里。</p>
杜修明笑着道:“小子做的这些,胡来罢了,万幸还算利国利民。要说对吧?小子没读过什么书,根本不知对在哪里。不知哪里对,就不知哪里错,长此以往,必会害国害民。杨学士乃是道学泰斗,小子正要请教一番。”</p>
其实,杜修明做这些事情,受人质疑的原因,就是因为没人“背书”。若是杨一清能在那四书五经之中,找出来给杜修明撑腰的理论,将来改革弊政,便多了些底气,也能让更多读书人,加入自己的阵营。</p>
杨一清长仰叹息道:“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我愚人之心也哉!什么道学泰斗,杨某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像小孩儿,什么都不懂。修明啊,别端着了,在这里不好畅谈,咱们去找一僻静之处,好生谈一谈。”</p>(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网址: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