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宁王治乱,阳明先生。”杜修明诧异地看着杨一清,心里话道,那江南两桩案子,应当是密中之密,又为何杨一清知道,而且还想出办法来了。</p>
“怎么?老夫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毛维之还未入阁呢。这等事情,着实棘手。先帝末,未除刘瑾,耗尽朝中人力物力。新皇登基,根基维稳,又要以稳住朝局为重,故而都未能腾出手去查这两件案子。”</p>
杨一清胸有成竹地道:“当年平定宁王,阳明先生一月之内,擒获宁王。只可惜先帝身边,奸佞过多,蒙蔽圣听。先帝下令,让阳明先生放了宁王,自己再抓一次。阳明先生立即称病交还兵权,至今在家守制。”</p>
杜修明对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还是颇有了解的。王守仁可是“立功、立言、立德”的三立之人。古往今来完成这个的,一只手能数得过来。</p>
杨一清接着道:“阳明先生走后,太监张永接管宁王。但宁王叛乱,本就勾结了宫里太监、朝中大臣,阳明先生急流勇退之后,那与宁王勾结的名单,才不翼而飞。这些年,朝廷一直不肯起用他,便是朝中大臣,怕他拿了那份名单。”</p>
这宁王同党名单的事情,扑朔迷离,杨一清还说了另外一种可能。先帝武宗,晚年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宁王叛乱,若是让王阳明拿到名单,那必会满朝震动。到时候,先帝能不能寿终正寝,也不一定了。</p>
故而武宗继续装糊涂,说自己要再抓一次宁王,以此悄然夺取王阳明的兵权,进而销毁掉证据,慢慢肃清朝中那些奸佞。可问题就在,当初武宗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肃清宁王同党,这就导致如今死灰复燃,还和倭寇勾搭在一起。</p>
杜修明微微点头道:“阳明先生白璧无瑕,那份名单,绝不会是他拿的。可阳明先生心思缜密,离开之后,定留下了眼线看管这份名单,去问他绝对没错。这份名单,一旦落入倭寇手中,后果便不堪设想。”</p>
杨一清沉吟片刻:“不止如此,这份名单重现的消息,已然传开。不怕真的被查出来,就怕不断出现假的,到时候闹得人心惶惶,甚至弄出许多冤案。届时,倭寇一旦瞅准时机,在海边占据州县,那可就成了大患。”</p>
真的不怕,就怕不断出现假的。杜修明听了这话,却心生一计,但面上却并未表态。接着,杜修明道:“杨学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下官是谋事之人,不善于谋身,更是不会讲道理。将来能将下官留在史书上的,只有杨学士了。”</p>
杨一清抚掌笑道:“君子讷于言敏于行,修明有古君子之风。你且放心,只要老夫看到你的事情利国利民,不论方式如何,老夫替你去说服世俗。可若是害国害民,那老夫可照骂不误。老夫是天子之师,将来会劝导天子务实一些。春闱之中,也会偏向选拔务实之人。修明,你还有什么要老夫帮忙的嘛?”</p>
杜修明眼前一亮:“杨学士,下官唐突了,眼下确实还有一件事要帮忙。”</p>
杨一清愣了愣,平时问出这个话的时候,别人都会说“没事要帮忙了”的话。杜修明果然不同于寻常人,竟然顺杆往上爬。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杨一清也不好再收回去了。</p>
“修明,什么事,尽管说,只要老夫帮得上忙。”</p>
“唉,没什么大事。京城之中,那些年轻读书人,血气方刚,容易被人蛊惑人心。其中便有一人,诽谤朝廷、攻讦朝廷命官、造谣生事,可他学识确实还可以,也是一片公心。圣人说,忠恕之道,他既是豁命尽忠,下官岂能不饶恕他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