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番外:李恪(1 / 2)

回到贞观当太子 苍笙 1917 字 2022-12-20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我叫李恪,我的父亲是大唐的皇帝,我的母亲是前隋的公主,是的,她就是那个被父皇灭掉的前隋皇室的后代。

不得不说,前朝皇室对于子嗣的培养是很成功的。

虽然母妃当年在隋宫中不过是一个不怎么受宠的妃嫔诞下的不怎么受宠的公主,甚至在嫁给父皇之前,她连一个正式的封号都没有。

可是我知道,母妃对于前朝的眷恋并未因此有一丝一毫的衰减。

在我出生的时候,如今的父皇还只是一个大王,他的头上还有太子,还有当时坐在皇位上的祖父。

虽然后来祖父封了父皇一个位在诸王之上的天策上将,但是我能感觉到,父皇的志向绝对不止这么一点。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实了我的猜测。

武德九年六月初三,那时候我们一家人住在弘义宫,宫门早早的就落了锁,所有人都被告知严禁外出。

很多人都在猜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时尚且年幼的我躲在母妃怀里,可是我并不害怕,与其说是母妃安慰我,不如说是我在用自己幼小的身躯抚平她心中的不安。

冥冥之中,我觉得那天晚上肯定会有事情发生。

果然,当第二天的朝阳升起来的时候,身为秦王的父亲已经成了太子,再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皇帝,母妃也被封了贵妃。

朝野上下都在赞颂父皇的英明神武,而我的目光却落在了另一个人的身上。

他,是我的大兄,是父皇的嫡长子。

我是父皇第三个儿子,在我之前,父皇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一个是侍妾生的庶子,后来过继给了我早逝的五叔李智云,一个就是他——我的大兄,大唐后来的太子殿下李承乾。

李承乾这个名字是皇祖父起的,对外宣称是因为他出生在承乾殿,所以才叫这个名字。

呵呵,不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说法,反正当时只有六七岁的我是不信的,皇祖父不会不知道承乾这个名字到底有什么含义。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皇祖父给大兄起这个名字,不过是想给当时还身为秦王的父皇一丝念想,让他死心塌地的给自己卖命罢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关于大兄的片段很少,从小他就不和我们一起住,而是一个人住在太极宫,由皇祖父亲自抚养,只是时不时的会回弘义宫给长孙王妃请安。

大兄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因为父皇的关系,我们几个兄弟和大伯、四叔家的孩子都不怎么来往。

只有他,成天和李承道他们几个厮混,丝毫不在意父皇的目光。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父皇对于他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加以阻止。

......

玄武门之变那天晚上,我发现大兄悄悄地出了弘义宫,就连父皇一直信重的李安都没能拦下他。

第二天早上,大兄第一次被父皇责罚了,不过他好像并不在乎。我躲在远处静静地看着,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不怕父皇。

父皇对于大兄的处置最终不了了之了。

过了没几天,大兄那天在玄武门的所作所为都传进了宫里,直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他那天晚上违背父皇的命令出宫是为了什么。

仔细想想,如果当时我处在他的位置,恐怕是没有那个勇气去做和他一样的选择的。

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加上玄武门下优异的表现,他顺理成章的登上了太子大位。

对于这个结果我很平静,反倒是母妃,一直固执的认为拥有两朝皇室血统的我才是更适合那个位子的人选。

随着我慢慢长大,母妃的怨念也一直在持续,她不止一次的私下里劝我去争那个位子。

在她看来,只有我才是最适合那个位子的人。这种怨念在父皇说我英明果断很像他(“英果类我”)之后显得更急迫。

或许在某一刻,我的心中的确是想过要去争那个位子,看在我身上流淌着前朝皇族血液的面子上,很多人也会站在我这边。

可是就算我有百官支持又怎么样?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父皇那里,没有父皇点头,其他人说再多也没用。

父皇说我像他,如果这是真心话,那么如果我是父皇,我就绝不会让这样一个身负两朝血脉的人继承皇位,无奈的是多数人都看不透这一点。

大兄一直是个聪明人,估计他也认为我是个聪明人,所以从来都不对我设防。

他在太子的位置上做的很好,很受父皇信任,百官拥戴。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妃很少再在我面前提起皇位的事情,本来我以为日子会就这么波澜不惊的过下去,谁知道李承乾那个王八蛋突然就离家出走了!

因为大兄的出走,父皇把更多的目光投到我和青雀的身上,本来我和青雀已经到了就藩的年纪,却被父皇留在了长安。

这样一来,母妃原本已经渐渐冷却的心再次变的炽热起来。

看到母妃脸上再次露出笑容,我实在不忍心打破她的美梦,虽然我早已经看出父皇对待我和青雀的态度截然不同。

对于青雀,他是真的舍不得这个儿子,而对于我,更多的是防备,而不是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