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见王赟如此上道,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道:“来人,给御史大夫赐座。”
宦官们走上前,将王赟的坐席搬到了几位宰相的后方。
王赟拜谢一声,朝着座位走去。
等到他坐下之后,李承乾摆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对众人说道:“昔年,沂州刺史为祸地方十数年,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廷竟不能察,朕甚痛之......”
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李承乾并不介意把曹庭鲤这个大唐开国以来最有才的贪官再次拉出来遛两圈。
但是他也明白,曹庭鲤的事情牵扯太大,因此并未深究,很快就转到了另一个话题上:“朕尝于秘书监查阅奏疏,曾见有御史察知曹贼之行,只是苦于无有实证,方才任其逍遥法外,朕甚以为憾......”
所谓的奏疏,只是李承乾编造的托词而已。
不过在听到皇帝这么说之后,殿中百官再次冷汗涟涟,每个人的心里都涌出一阵不妙的感觉。
很多人都在暗自祈祷皇帝千万不要想起那件事。
很可惜,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很多。
李承乾最终还是说出了那句百官最不想听到的话:“朕意,许御史衙门‘风闻奏事’之权......”
听到这句话,众人只感觉眼前金星一片,心中千万头羊驼狂奔而过。
......
所谓“风闻奏事”,就是说言官不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可以直接根据道听途说来的传闻来参劾大臣。
在南北朝时期,这个制度曾经十分盛行,很多横行一时的权臣都是倒在这个制度之下的。
只是等到隋朝一统天下,隋文帝考虑到这个制度不利于维护官僚集团内部的和谐,这才下诏废止了。
却没想到当今天子居然又把这个制度给翻了出来。
许多屁股底下不干净的官员都想站出来阻止。
只是一来眼下这个场合不方便。
二来曹庭鲤的事情确实做得太过分,皇帝以这件事作为解禁风闻奏事的突破口,大家根本就找不出阻止的理由,只能听之任之。
看着一张老脸都快笑成菊花的王赟,很多人在心里把他王家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但是脸上却不敢有丝毫流露。
反而配合着李承乾的话,左一句“陛下圣明”,又一句“臣等有罪”,一副乖宝宝模样。
......
对于这些人小心思,李承乾心里一清二楚,不过他却并没有去理会。
按照现有的规矩将剩下那些人的座次安排好之后,皇帝陛下就从御座上起身,往后殿走去,为接下来的宴飨环节做准备。
百官心情复杂地送走李承乾,连厕所也不去了,就地开始讨论起刚才发生的这一连串事情,看看皇帝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