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皇帝身穿衮服,腰系赤绶,头戴平天冠,隐藏在旒珠后面的目光隐隐微微,看得众人心下一沉。
要知道,大唐可不是三代(夏商周),也不是秦汉,现在的皇帝,已经很少衮冕临朝了。
从高祖李渊开始,先后三代帝王,一般都只有在大朝仪或者敬天祭祖之类的场合,才会换上代表天子威权的衮冕,寻常时候,都是穿着常服参加朝会、接见臣子。
今天皇帝突然穿了衮冕出来,让百官的心肝跟着一颤,所有人的心里同时升起一个念头——事情大条了,肯定有人要倒霉!
......
李承乾面无表情地坐在御座上,森冷的目光从百官身上一一扫过,缓缓开口,用一种可以让长江黄河瞬间封冻的语气说道:“朕日前收到关宁卫大将军薛礼所上的一道奏疏,其中记载可谓触目惊心、骇人听闻......”
对于皇帝那些“危言耸听”的形容词,百官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听到皇帝提起薛仁贵,便都开始在心里回想最近辽东发生了哪些事情,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让皇帝陛下雷霆震怒的罪魁祸首。
只可惜众人苦思良久,始终没能找出头绪,好在皇帝并不打算让他们瞎猜,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就对身边的黄安吩咐道:“黄安,将薛卿的奏疏拿给诸卿看看......”
黄安躬身应诺,对一旁侍候的宦官们吩咐了一声。
众宦官捧着已经提前抄录好的奏疏副本和牛郎中的一部分供词走上前,一一分发给殿中官员。
百官接过奏疏仔细翻阅起来。
随着看到奏疏的人越来越多,含元殿上难免出现了一些骚动。
对于地方上的事情,朝堂诸公多少曾经有过一些耳闻,只是大唐幅员辽阔,各种事情千头万绪,实在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看到薛仁贵这道奏疏前,很多人还以为地方上的那些事情,不过是极少数为富不仁的败类残害乡里而已。
在他们想来,只要严明法度,选拔能臣干吏出任地方,就能将这些人一网打尽。
纵然有漏网之鱼,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却没想到,这些地方上的狗大户们居然已经将“残民神功”练到了这么高的段位。
......
李承乾藏在旒珠后面的眼睛四处扫了扫:“看来诸位卿家都有话要说,不知哪位卿家愿意出班与朕分说一二?”
皇帝陛下的话音未落,百官的议论声瞬间消失,整座大殿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把头埋进了胸口,腰背也躬了起来,尽可能地用前面人的身子挡住自己,生怕被皇帝点到名。
大家都很清楚,事情发展到眼下这个地步,根本就不是随随便便几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皇帝今天如此隆重地召集百官朝议,摆明了就是不想轻饶了这件事,这个时候出头,万一要是被皇帝抓了壮丁,被分派去解决这件事怎么办?
......
过了好半晌,见始终没有人主动表态,李承乾无悲无喜的声音再次响起:“怎么?诸卿难道无人能佐朕乎?”
喜欢回到贞观当太子请大家收藏:()回到贞观当太子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