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如果换成其他皇帝,听到于志宁这么说,恐怕马上就要发飙,治他个“办事不利”的罪名。
可是李承乾却不能那么做,因为于志宁所说的这一切,最后归根结底,全都化成一口巨大的黑锅,罩在了他这个皇帝的头上。
造成这一切困难的根源,其实就是他的军制改革计划。
在改革军制之前,施行府兵制的时候,朝廷是不需要为战争以外的事情操心的。
上到兵器甲胄,下到米面油盐,皆由府兵自备。
朝廷只需随便准备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就行了。
可是自从改革了军制之后,没有了军户,将士们不用再自备干粮,所有的一切,都交由朝廷来负责。
这种突然的转变,让地方官府一时间还有些没适应过来。
寻常时候倒也没什么,可是一旦掀起大战,就会出现这种明明所有人都付出了十二分努力,可就是看不到成果的现象。
......
如果战争是由大唐挑起的,那么,拥有充足时间的大唐朝廷,就能慢慢适应这种新的战争节奏,完成从原有制度向新体系的转变。
可惜的是,眼下这场战争是由西突厥人首先发难的。
如此一来,大唐朝廷就有些赶不上趟了。
想要解决粮草转输的问题,赶在大战开始之前将粮草转运到位,现有的官僚体系是指望不上的,必须得找到其他办法。
否则,即便其他的准备工作都做到完美,后勤保障跟不上,也会导致功亏一篑。
想到这里,李承乾转而看向其他人问道:“户部尚书所言,诸卿也都听到了,依诸卿之见,朝廷眼下该当如何是好?”
众人对视一眼,纷纷低头思索起来。
几息后,礼部尚书崔浩真出列拜道:“陛下,臣以为,可传令各军,就近从各地方州县官仓搜集粮草,待朝廷粮草运抵,再补偿回去便可。”
这种就地搜集粮草的事情,之前府兵制还在实行的时候唐军经常做,算是熟门熟路。
因此崔浩真的这个办法一提出来,立马就得到了不少支持。
就连李承乾也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当即就准备开口同意,只是不等他说话,司农寺卿严九龄就出列拜道:“陛下,臣以为崔尚书所言有所不妥。”
李承乾疑惑问道:“严卿何出此言?”
严九龄躬身再拜,解释道:“陛下,今岁秋收早已完成,各地方州县存粮早已递解官仓,即便有所存留,想必也不会太多。”
“大军在外,一日耗费起止千石?若仅以地方存粮救济,怕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更何况,地方官府存粮,有些乃是为明岁耕作所留之良种,若被大军征调,百姓年后何以播种?”
现如今的百姓虽然都会自己预留种子,不过却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向官府购买质量更好、产量更高的种子。
地方官府每年收粮的时候,都会专门从收上来的粮食里挑选一些颗粒饱满,质量上乘的作为种子,来年售卖给有需要的百姓。
如果将这些作为种子的粮食给征调了,明年北地百姓只怕有许多人要望田兴叹了。
明白了这一点,李承乾对众人说道:“两位卿家所言皆有其理。依朕看来,便由户部行文沿途州县,先将明岁良种预留,其余粮草,尽皆输送大军,稍后再由朝廷补足,诸卿以为如何?”
众人同时拜道:“陛下圣明。”
李承乾点了点头,继续道:“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此事便就此定下。至于大军粮草该如何解决,诸卿还是再想想别的法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