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起身朝着御座上的李承乾一拜,又向坐在一旁的李彻行了一礼,这才缓步退出大殿。
......
侯君集走后,李承乾走下御座,拉着李彻来到内殿,向他交代了一些在战场上需要注意的事项。
对于李彻这个长子,李承乾基本上是满意的。
无论是之前在华阴书苑的表现,还是之后在大理寺观政的种种作为。
但凡李承乾交代的事情,他基本上都能办好。
唯一让李承乾觉得有些不妥的就是——李彻有些太“贤明”了。
现如今的李彻,身边围拢了一圈文人士子。
这里面,有些是苏氏给他安排的幕僚,也有一些是李彻自己延请的“名士”。
每当李彻遇到难以决断,或者干系重大的事情,都会把这些人聚拢到一起,商议之后提出方案。
李彻小小年纪,就能将李承乾吩咐下来的各种事项办的妥妥帖帖,靠的就是这种处事方针。
......
他这么做并没有错,毕竟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凡事多些人商议,总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想要成为一代明君,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美德。
只是要想成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千古圣君,仅仅依靠礼贤下士、虚心纳谏是绝对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决断能力,要足够“独裁”!
否则,长此以往下去,迟早有一天,皇帝会变成没有自己主见的傀儡,沦为被官僚集团控制的牵线木偶。
让李彻上战场,就是为了让他通过这个过程,学会掌握和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明白什么时候该集思广益,什么时候又该独断专行。
父子二人一番长谈,直到晚间方散。
李承乾带着儿子去到皇后的清宁殿,一家三口少有的一起吃了顿饭,这才让人送李彻回府。
......
随着侯君集和李彻先后出宫,皇帝即将派遣皇长子随军出征的消息也开始在朝野流传开来。
除了某些居心叵测,想要将李彻拉下马的人,剩下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了反对意见。
大明宫外每天都要汇聚不少请求入宫觐见天子的大臣,秘书监收到的各种求情公文更是车载斗量。
只是已经下定决心的李承乾并没有将这些放在眼里,所有求见的臣子都被挡了回去,所有上书反对此事的奏疏都留中不发。
三日后,皇帝的御辇和皇后的凤车同时驶出大明宫,前往金光门送别即将出征的皇长子。
虽然表现的冷血无情,不过李彻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只是要锻炼他,而不是要送他去死。
为了保证李彻的安全,李承乾从守卫长安的金吾卫中抽调了两万精锐,随同李彻一起出发,保护他的安全。
......
夕阳西下,李承乾站在城门之上,望着远处渐渐消失的人影,默然许久才转身离去......
喜欢回到贞观当太子请大家收藏:()回到贞观当太子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