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就在李承乾心里不断盘算着将来改革计划的时候,卢照辞的汇报逐渐到了尾声。
“陛下,此乃几位特进,并礼部、太常、鸿路寺卿等诸位明公所拟今岁科举考题,还请陛下过目......”
话音未落,卢照辞就将一卷新鲜出炉的试卷双手捧过头顶。
李承乾吩咐黄安将试卷接过来,展开看了几眼,眉头微皱,声音有些低沉地问道:“卢卿,依你之见,此份考题如何?”
卢照辞神色稍微有些犹豫,抿了抿嘴角,才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此卷试题虽有些偏颇,然大体并无问题。”
“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所选进士日后皆为一方牧守,负有教化子民之责,其自身品德,也当为上上之选方可。”
“更何况,近些年来进士人数日益增长,吏部也担心无法找出足够的职位安置......”
......
李承乾闻言,有些失望的摇了摇头。
以往历次的科举试卷都是由三省的四位阁老轮流牵头负责,这一次,因为几人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李承乾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卢照辞,让他联合几位特进和朝臣负责草拟。
结果,就在卢照辞身上出了岔子。
卢照辞虽然不是那种迂腐守旧,只会抱着“子曰”“诗云”过日子的狗屁“清流”,然而儒家的身份,到底还是限制了他的眼界。
原本在李承乾的要求下,近几年的科举试卷越来越务实,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将朝堂议题作为试题交给考生讨论。
这种做法,使得最近今年选出来的进士,基本都有着水平线以上的能力,没有那种自以为只要恪守圣人之言就能天下太平的蠢蛋。
可事情到了卢照辞这里就完蛋了。
卢照辞领头草拟的这份试题,其中掺杂了一些儒家的经义内容。
虽然占比很少,几乎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然而这却给接下来的科举开一个很不好的头。
得陇望蜀,顺着杆子往上爬的技能,每一个臣子都已经点满了。
这一次李承乾如果不表态,默认下来,那么下一次,科举考试里的经义内容就会比这一次更多。
长此以往下去,未必不会出现真实历史上那种经义取士,甚至于八股取士的情况。
......
【我是不是该搞一个后世那种文联大会或者作协一类的机构,将思想界和政治界分开来?】
这个念头刚一出现,李承乾就觉得十分有搞头,也不管现在究竟是什么场合,顺着这个思路就畅想了下去。
黄安站在一旁,眼见卢照辞躬身站在那里,额头都见了汗了,李承乾居然还在发呆,只得在一旁小声唤了两句:“陛下......陛下......”
李承乾回过神来,有些莫名其妙地看向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