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视线回到长安城。
在和崔明把酒言欢了一阵之后,李彻亲自将对方礼送出门。
等到崔明乘坐的马车消失在街角,李彻便吩咐下人安排车马,打算前往新城公主府拜访。
不管是因为皇帝老爹的意思,还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李彻都要把崔明留在自己身边。
只是他的身份多少有些敏感,事先还是和新城公主说一声为妙,以免日后姑侄二人因为这件事生出嫌隙,那就不好了。
......
对于崔明,新城公主本来也谈不上什么恶感。
当年婉拒皇帝赐婚的决定是博陵崔氏做的,又不是崔明的意思。
严格说起来,崔明也不过是个被家族操控,没有什么自主权的“傀儡”而已。
对他,新城公主只有同情,并没有怨恨。
至于坊间那些乱七八糟的流言,不过是某些心理阴暗之辈自我yy而已,新城公主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因此当李彻登门为崔明说项的时候,新城公主并没有怎么纠结,很平静地接受了李彻将崔明纳入麾下这个事实。
从新城公主府出来,李彻绕路去吏部走了一趟,知会了吏部一声,将这件事彻底敲定下来......
对于大唐这个庞大帝国来说,每天发生的事情何止千万。
一个五品小官的升迁任免,就好像一粒扔进海面的石子,没能泛起多少涟漪。
即便有人注意到这件事,也只是羡慕崔明的好运,能够得到皇长子的青睐,没人能想到这件事会对大唐的将来产生多大的影响。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即将到来的封国大典上。
......
时光荏苒,很快来到了元新六年的最后一天。
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按照《尚书》、《春秋》等古代典籍的记载,自从西晋以后消失数百年的封国大典,将在这一天,在大唐君臣手中重现。
一大早,天还没有亮,长安城南的明德门就已经提前开启。
等候多时的文武百官鱼贯而出,前往位于南郊的圜丘待命。
待到天际微微泛出些鱼肚白的时候,数十支王驾仪仗次第而至。
李氏皇族的亲王、郡王们,除了已经在东瀛立国的李恽没来得及赶回,其余诸王全数到场!
在这些王驾仪仗的后方,是更为盛大的天子卤簿。
熹微的晨光中,但见六头巨象踏土开道,十六位身穿赫红大袍、头戴玄黑武弁的清道官持杖走在最前。
在他们身后,来自太常寺的鼓吹府史们长鸣铙歌,胡笳笛箫,各奏法乐。
随驾而来的文武吏员都穿着礼服,或徒步而行,或执辔策马,护卫在天子御辇两侧。
列排袍帻,醇驳一色;诸行骏骥,不染杂鬃;旌旗林展,人马伏簸,远望去如海浪般此起彼伏。
红袍的礼官,褐鬣的马队,玄甲的军卫,黄衣的羽仪,恰似赤浪滚至,褐涛继涌;玄波未平,黄潮又来;文华若天罗星宿,扈卫似巡海云龙。
将大唐天朝上国的威严神圣展现在所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