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平心而论,以李承乾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以确定绝对前无古人,完全够得上封禅泰山的标准。
只不过身为穿越者,李承乾从一开始就对封禅的事情完全不感冒。
在他看来,有钱去搞这些面子工程,倒不如实实在在开辟几条官道,疏通几条水渠,对百姓的帮助更大。
早在还是太子的时候,李承乾就已经暗示过自己对封禅没兴趣。
可是现在,这些家伙竟然还敢跟他提这件事,莫非真以为皇帝家的刀不快吗?
......
眼见皇帝的脸色阴沉下去,杨师道心里也有些后悔。
他不是不明白皇帝的心意,之所以会选择将这道奏疏递上去,其实也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
自从李承乾登基以来,王师连战连捷,先收辽东,后平东瀛,将西突厥逼上葱岭,威压吐蕃和西南诸夷,真正做到了四海臣服,唯我独尊。
随着一次又一次胜利,王师将士的热情越发高涨,民间习武之风也日甚一日,天下百姓无不以投身行伍,报效君父为荣。
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影响下,许多原本寒窗苦读,期待有一天金榜题名,鱼跃龙门的读书人,都选择投笔从戎,浴血沙场。
根据礼部和鸿胪寺的统计,因为关中、河南、山东等地开始招募郡兵的缘故,今年来到长安参加科举的士子人数,相比往年直接下滑了两成!
可以想见,随着郡兵制度逐步推行天下,参加科举的人数必然会持续减少。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在士林中有着崇高声望的前辈大贤都发出“武夫当国,斯文扫地”的哀叹。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武人崛起,必然会影响,乃至于侵犯文人的利益!
作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朝堂上的代表,文官集团怎么可能眼睁睁将自己的利益拱手让人?
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一件事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抢夺话语权,进而抵挡武人集团来势汹汹的冲击,保住现有的利益。
近两个月,各家各派就到底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交换了无数意见。
最终,举行封禅成了大多数人赞同的方案。
作为从三代传承至今的古老典仪,封禅大典一直是文官集团的自留地,从来没有武将插手的余地。
举行封禅大典,就是为了借机掺杂私货,告诉所有人——兵戈杀伐,只能逞一时意气,唯有礼法制度,才是万世功业!
......
由于这件事是各家各派权衡商议之后共同做出的决定,这些人里很多都是高祖、太宗两朝致仕的官员,其中有些还是杨师道的老上司。
即便杨师道如今贵为首辅,一时间也不好驳他们的面子,只好答应替他们将奏疏进呈天子。
除此以外,杨师道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有一点私心。
中国人自古讲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哪怕是乡野村夫,也希望自己死后能有块坟地,有块写着自己名姓的墓碑。
更何况杨师道堂堂国公,首辅大臣之尊。
在他心里始终觉得,自己得给后世子孙留下点什么,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曾经有个人叫杨师道,他做过宰相,为社稷江山出过力,为诸夏同胞立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