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腐朽官僚们的怨念,并没有影响到台上的孔宣。
和昨天演讲时的手足无措不同,今天孔宣的表现,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鲁儒虽然有些腐朽落后,但怎么说也传承了上千年,理论体系趋于完善,无论诸子百家提出怎样刁钻的问题,他总能从前人的经验中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这些做法究竟对不对,未经朝堂公议,没有付诸实践之前,谁也不敢妄下结论。
可是有办法,就比没有办法要强。
靠着前人的智慧,孔宣游刃有余地应付着诸子百家的诘难,直到一刻钟的时限结束,才满面春风地走下讲台,和昨天的狼狈比起来,简直判若两人。
......
在鲁儒之后,孔颖达第二个登上讲台,先对着御座上的皇帝皇后行了一礼,继而转身面对全场,作揖道:“新儒孔颖达,恭请天下贤达指正......”
孔颖达的话说完,诸子百家的反应远没有刚才孔宣登台时那么热烈。
尽管也有几个人站出来提了几个问题,但提问的几个人都出自儒家内部,而且那些问题也根本不像是在刁难,反而像是在为孔颖达保驾护航。
显然,面对来势汹汹,且极有可能结成联盟的墨法黄老三家,本来已经成为一盘散沙的儒家,重新又团结在了一起。
只不过他们想抱团取暖,李承乾却不能坐视他们这么干。
一来当然是因为他知道墨家并不会跟黄老、法家联盟,如果让儒家拧成一股绳,其他三家就要被他们按在地上摩擦。
二来也是因为李承乾一直觉得,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是处理好政治、军事、经济的关系。
说到底,就是读书人,军人,普通百姓的问题。
这三个群体都好了,这个国家就会好,
一旦这三个群体中的某个或多个出了问题,国家就会走上下坡路,最终天下鼎革,神器易主。
......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唐的百姓虽然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但过得都还算不错。
至少历史上同时期本该出现的土地兼并现象,如今还没有看出任何苗头。
而且,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对外战争的红利,如今大唐中产阶级的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百姓们有了钱,有了产业,传宗接代的意愿自然也随之而来。(这句话有点嘲讽啊)
据户部最近几年的统计,自贞观十四年新君登基,颁布鼓励生育和各项惠民政策至今,官方在册的总户数,从最初的三百来万,一下子暴涨到了近五百万,人口总数也越过了两千万大关,比先帝在位时多了近四百万。
这还是在没有算安北、安西、新罗、东瀛等地以及异族奴隶的情况下。
如果把安北等地和那些异族奴隶也算上,如今大唐治下的人口规模,很有可能已经突破了三千万!
三千万人口,在这个前工业化,讲究“人多力量大”的时代,绝对属于那种能够横扫全图的终极boss。
只要各项技术继续发展,对外扩张的脚步不停,确保普通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想要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能够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跃迁,那么百姓的问题就暂时不需要朝廷担心。
与此同时,大唐的军队建设,在淘汰了府兵制,经历了两轮改革之后,也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