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在李承乾看来,儒家就特么是一群不虐不爽夫斯基的抖m,你不跟在屁股后面抽,他们就不肯进步。
于是,自登基以来,李承乾左手百家争鸣,右手改革科举,逼着儒家分裂,逼着他们改变。
几年下来,儒家确实也在进步,除了一个鲁儒依旧顽固不化,孔颖达的新儒学派,杜构的荀子学派,萧瑀的孟子学派等等,都在儒家学说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可是,这远远不够!
除了孔颖达的“义利之辨”和杜构在辽东推行的种种政策,儒家内部,能让李承乾看上眼的东西并不多。
而且,除了新儒和荀子这两家,儒家各派那种喜欢高谈阔论,却不实事求是的毛病依旧存在。
就这样他们还想结盟,还想重新合为一体。
他们想干什么?
想把新儒和荀子重新拉回到那个好不容易爬出来的王道泥潭里去?
李承乾绝不答应!
李承乾也知道,他或许没办法改变所有人。
但他至少可以影响一部分人,让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开历史的倒车!
......
当孔颖达在一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中走下讲台的时候,李承乾抬手制止了杨师道准备叫下一家的动作。
皇帝陛下从御座上起身,几步来到御陛前,目光从诸子百家各派巨头的脸上一一扫过,平静道:
“朕闻,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诸公以为如何?”
李承乾说的这些,是汉初诸子百家对夏商周三代更迭的原因进行辩论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儒家独霸话语权之前世所公认的真理。
但是换到现在,这些话听上去就有点刺耳了。
尤其是最后那句“文之敝,小人以僿”,更是在啪啪打儒家的脸。
僿,有质朴,粗鄙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它的意思是“虚伪,不诚恳”。
“文之敝,小人以僿”,就是在说宗周的制度,让百姓变的虚伪,只会夸夸其谈。
......
儒家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就已经表明自己遵循的是宗周的道路,皇帝现在居然说周礼虚伪,那不就是在说他们儒生虚伪吗?
李承乾的话音未落,儒生们就齐齐低下了头,没人敢说话。
实际上,儒家发展到现在,早就不止一次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这些缺点。
只不过他们没有去改正这个缺点的动力——假如夸夸其谈就能让学派发展壮大,那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的去改变呢?万一变了以后还不如现在,又该怎么办呢?
就好像当年秦国儒生杜挚在面对商鞅的时候说的那样:“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当然,儒家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他们自身虽然有错,但更多的,却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锅。
中国的统治者,对于老百姓议论国政,大多都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
只要不是恶意诅咒皇帝,或者嚷嚷着要造反,基本上没人追究。
但另一方面,对于士大夫和官员私下讨论国政的处罚,却极为严苛。
一旦说错话,随时有可能被人扣上“妄议国政,图谋不轨”的罪名抓住治罪。
为了监控官员和读书人的行为,统治者甚至破天荒的发明出了“风闻奏事”的制度——连证据都不要了,只靠听来的传说就能抓人,简直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