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律法之缺(1 / 2)

回到贞观当太子 苍笙 1256 字 2022-12-20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杨师道将诏书放回盘子里,跟着众人一起朝李承乾大礼参拜,等到皇帝说出“免礼平身”,这才起身从佐官手里接过李承乾选中的第一道议题。

杏黄色的帛书缓缓展开,杨师道只是看了一眼,眼角就不受控制地跳了一下。

现在捧在他手里的议题,是所有议题里最重要,也是最贴近国政大策的一个。

他本以为皇帝很可能不会选这个,却没想到,拿起来的第一份就是。

好在能被他选中让皇帝挑的,基本上都是不会影响朝政,又或者文武百官已经达成共识,就差最后一步公告天下的问题。

而他手里拿着的这份,就属于后者。

【陛下竟然将此事交诸子百家公论,会不会有些太高看他们了?】

在心里嘟囔一句,杨师道将帛书从头到尾再看了一遍,抬头看向诸子百家,念诵道:“皇帝制:管子曰‘法者,天下之仪,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今天下虽治,然法令不明,道州府县莫衷一是,时有一罪数罚之举。”

“朕不忍小民受过刑之苦,卿等皆世之贤达,明于古今王事,请试论利弊,以定天下刑罚之制!”

诏书的内容不算少,但要说的事情其实很简单——

国家发展到现在了,连一部像样的法律都没有,搞得下面的官吏无所适从,明明是同一件事,换了不同的地方官审理,就被定成不同的罪。

有时候甚至同一个地方官审理同一种案件,因为审案的时候心情不一样,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判罚。

这样下去是不行滴。

所以,皇帝就想修订一部完整的律法,作为地方官审理案件时的参照。

你们大家都是明白人,知晓古往今来的种种道理。

那么大家就来讨论讨论,该不该修订这样的法律,又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修订吧......

......

看到这里,或许有看官要问了,难道大唐建国几十年,连一部法律都没有编纂出来吗?

并非如此。

但实际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自汉朝以降,受儒家“废刑慎杀”“仁义教化”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统治者们,很少重视法律的作用。

李承乾的父祖也不例外。

大唐开国至今,总共编纂了两部法律,即高祖的《武德律》和先帝的《贞观律》,一般统称为《唐律》。

《武德律》是在隋文帝《开皇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说是“发展”,其实完全就是照抄,只不过改了个名字而已。

因此,《武德律》中很多律条其实根本就不适合大唐的社会环境。

等到先帝登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修改《武德律》,颁布《贞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