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时间来到元新十九年,距离李承乾登基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
他也从当年那个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变成了如今能吓哭小盆友的中年怪蜀黍。
唯一没变的,就是他那颗时刻想要“退休”的心。
之前在元新七年召开第一届太极殿之会的时候,他就计划着挑选一个儿子继承皇位,他自己去过混吃等死的咸鱼生活。
只可惜,辽东发生的事情打乱了他的计划。
由于担心儿子们手腕不足,掌控不了复杂多变的局势,他不得不将禅让的计划推迟。
一面把李彻派到辽东整治乱局,一面在政策上继续推进改革,让新生的工商业阶级能和旧有的地主阶级和平相处。
十二年时间过去,李彻在辽东做的很出色。
除了刚到辽东时用雷霆手段压服那些不法商贾和地主。
之后的时间里,李彻继承和发扬了荀子学派倡导的“众议制度”,从辽东各阶层挑选代表,组成“评议会”,专责讨论和百姓生活相关的各类问题,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参考。
在李彻的领导下,如今的辽东,真正成为了帝国明珠,北方粮仓。
辽阔的黑土地上百业兴旺,人民丰衣足食,颇有几分后世天朝刚建立时工业基地的味道。
而在内地,在长安,四年一次的太极殿之会,迄今又举办了三次。
在现实的影响下,在李承乾有意无意的引导下,诸子百家终于完成了理念革新。
工商业者在被主流舆论抨击了上千年后,得到了应有了尊重。
受此影响,大唐的工商业,也在这十来年的时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
用后世历史书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只差一个契机,就能正式踏进工业化的大门!
按理说李承乾这个时候应该再加把劲,把大唐推进工业社会,再来谈隐退的事。
但实际上,他继续当皇帝,不仅无法对天下有所帮助,反而会阻碍历史进程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
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本能地尝试打破现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新建一个更适合它发展的社会环境。
而李承乾的个人威望实在太重了。
以至于只要他在皇位上坐一天,就绝对没有人敢跳出来指手画脚。
因此,李承乾退位,就成了不得不去做的事。
这既是他个人的意愿,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
......
自从进入元新十九年,李承乾就在暗中为禅让做谋划。
进入七月,他需要的机会终于到来。
当年大唐灭亡西突厥,李承乾分封一众兄弟的时候,吴王李恪婉拒了前往西域就国,而是选择留在大唐,一心一意发展造船技术,准备到美洲大陆上插旗。
经过十几年精心筹备,李恪终于完成了所有前期准备工作,上书请求出发前往大洋彼岸。
因为有约在先,所以李承乾并不打算,也不能拒绝李恪的请求,不过他却想再提一个要求——他想亲眼看着船队启航。
之所以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李承乾想亲自见证这一彻底改变历史的伟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