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五章烦恼(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且说贾元春被选进宫,王夫人在心里盘算着,以她女儿的品貌家世和根基,不知道会给安排到什么样的人家。可是眼看着指婚已经完毕,都没有元春的名字。正当他们焦虑的时候,宫里来了个小太监传旨,告诉他们,元春被留在宫中了。

府里急了,忙打听元春进宫后发生了什么,是不是得罪了什么贵人,否则怎么明明是入宫参加指婚纵使或者权贵的采选,怎么留在宫中了,成了第一拨里的人了呢。只是那个传旨的小太监也不知道缘由,只知道元春被皇后点名留在了她的兴庆宫。

这下府里更慌了,担心元春是不是得罪了皇后,不然她一个小小的采女怎么入了皇后的眼,还被点名要了过去。忧心皇后此举会不会对府里有什么影响。所以府里急得四处寻门路,打听其中的情况。花了不知多少功夫,耗费了多少钱财,请托了多少人情,最后还是贾母出面,仗着和北静王府老一辈的交情,请托老太妃进宫帮着打听。

老太妃不负所托,进宫之后把事情打听了个七七八八。待听说皇后是此举并没有为难府上和元春的意思,相反是听闻元春出自荣国府,而且还有个衔玉而生,颇有来历的弟弟,所以就把她挑到了身边,并不是就这么一直留在宫里,过几年,一定会给元春找个满意的对象。

北静老太妃说的清楚,可是听到贾府耳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不知道他们怎么脑补的,竟然理解成皇后看中了元春,有意将她许给皇子,之所以把她要过去是为了放在眼前看看品行。贾府的人听了立刻转忧为喜,觉得元春好造化。荣宁两府的人虽然在外耀武扬威的,但是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就府里现在的情形,元春嫁给皇子可不够资格,不用说正妃,就是侧妃都不够格,除非做个妾室。

元春勉强嫁给宗室子弟也不过是血缘较远的,不敢想皇家直系血脉的。但是皇后的举动给了他们一个念想。元春在皇后呆上几年再出嫁,因为是被皇后教导过的,身份无形中高了几分。再由皇后做主,元春给母族势力低微的皇子做正妃还是勉强可以的。若是能够进入皇后膝下的几位皇子府中,正妃身份不够,为侧妃,也不错。退一步讲,就算不能许给皇子,将来从皇后指婚的对象也差不了。元春在兴庆宫里呆过,背后有皇后站着,比此次皇帝采选指婚还要体面,她在婆家的底气十足。至于元春那时是否过了婚嫁年龄,谁会在意这一点。

不管元春最后花落何处,贾家都会从中得利是显而易见的。阖府对元春满口称赞,都说她生的时辰好,是个有福气的。王夫人听了虽然面上不显,心中早已经乐开了花。而由于老太妃话里提到了皇后娘再说元春的时候提到过宝玉,贾母和王夫人她们一致认为是宝玉衔玉而生的名声传到了宫里从而引起皇后对元春的看重,这还没长大呢,就帮到了姐姐,给家里带来这么大的福荫,若是长大成人之后岂不是更不得了。因此本来就疼宝玉的贾母更是因此把宝玉捧在的心尖上。

王夫人虽然为女儿元春有了好前程而开心,可是府里的事却让她笑不起来。府里的花销只有增多不见减少的,而产业又不比旧时,收上来的银钱若是精打细算,倒也勉强持平。可是今年却不能够了,前一阵子因为打探元春的消息四处托人,花了一大笔钱。又临近年关,府里因为元春的事情,人情往来又多了几家,又增加了开销。

贾敏送来的年礼依旧都是些光鲜亮丽的样子货,拿不上价钱,而且比旧年的例还要薄了几分。尽管贾敏解释为因为皇上整顿江南官场,所以府里收入大不如前,所以减了年礼。这话王夫人是不相信的。林海是从三品的高官,深得皇帝信任,江南那么变动,林海还不是在盐政上做的稳稳的,盐政上的差事又是天下有名的肥缺,怎么会没钱?

当初贾敏在林家无子,能依靠的无非是贾家。所以每年送往贾家的三节两礼都是极重的。现在有了儿子,底气足了,娘家再好也比不得儿子,所以要给儿子留着罢了。虽然明白,可是王夫人也没办法,她怎么总不能硬生生的去和贾敏要银子,何况就算要,贾敏也未必肯给。恨得王夫人在心里盼着贾敏生的儿子赶紧死了才好。

让王夫人郁闷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贾琏和她不复以往那么亲密了,在她没注意到的地方渐渐的和她疏远了。贾琏以要管理自己的产业为由,再也不像以往出面帮着她打理外面的事物。先不说王夫人是个内宅妇人,不好抛头露面处理外面的事物,何况府里袭爵的毕竟是贾赦,虽然没分家,可是在处理有些事情的时候二房出面终不如大房出面名正言顺。

以往贾赦撒手不理,王夫人好歹还有贾琏这张牌,不管贾琏是与大房生分还是与二房亲近,在别人的眼里,他都是大房的人,行事自然代表大房的意思。偏如今这张牌不听使唤了,因此王夫人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在那么顺利,觉得有些掣肘。

只是王夫人也找不到理由继续支使贾琏,毕竟以前贾琏在家无事,到她这里帮帮忙也是正常。如今贾琏忙着管理他从父亲手里拿过来的产业,忙得不可开交,甚至有时整日都不在府中,王夫人就算想找人都找不到贾琏的人影。不过王夫人也没想到贾琏竟然这么厉害,竟然从贾赦的手中把韩氏的陪嫁抠了出来。当年的事情她知道的一清二楚,韩家把韩氏的嫁妆交到给韩氏的几位陪房掌管,等贾琏大了交到他的手中。可是事情过后没多久,老太太就找了理由把那些陪房给打发了,从而使嫁妆落到了贾赦的手中,这事自此往后再没有人提起。

王夫人觉得东西落到贾赦的手中,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等贾琏长大了,知道这件事,那些东西不知道被贾赦败的还能剩下多少。没想到贾琏竟然知道的这么早,因此韩氏的陪嫁虽然花费了些,可是到底还剩下大半。其实王夫人是不愿意贾琏拿到产业的,不仅是因为如此一来,跟前少了贾琏这么一个帮手,更是因为如果贾赦手中有钱,那么他向公中伸手要钱的次数就少些。否则,单公中支应贾赦的花费,一年不定要多花费多少银子呢。还是因为她少了一项收入。

贾赦花钱如流水,虽然公中有份例,可是也不是可以无限取用的,当他手中一时周转不开的时候,就会拿些古董字画珍宝玉器出来,到她这里折现。虽然比外面当铺价钱高,但是比市价低至少十分之一。况且有些珍品有钱都没处买去。王夫人已经谋划着该如何将贾赦手中的东西一点一点的“抠”出来了,谁承想贾琏横空出世,拦劫了她的财路。

久不联系,多年未上门韩家人再次登门。当年的事贾母是在韩家人跟前打了保票的,如今韩家人上门讨要,贾母少不得要出面把贾琏之母的嫁妆从贾赦的手中要出来,当着韩家的面交到贾琏手上。韩家自从那次大闹过后,两家再没有来往,对贾琏也一直不闻不问,所以王夫人怀疑这次韩家上门,根本是贾琏找来的。因为他直接向贾赦索要母亲的陪嫁未得,否则韩家哪里会这么突兀的上门,而且来了之后径自就讨要韩氏的嫁妆。

不只是她这么想的,就连贾母也作如此之想,因为当年旧事,贾母不喜韩家,所以,经此一事之后,贾母对贾琏态度不如以往。对王夫人来说,此乃失财之后的意外之喜。王夫人甚至怀疑,贾琏并没有像他在贾母面前保证的那样,除了这一次,再不和韩家来往。她也曾起过抓住贾琏和韩家私下里往来的把柄给贾母,让贾母彻底厌弃了他这个孙子。

只是想了想,王夫人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就算贾母再厌弃贾琏又如何。看贾赦就知道了,依旧改变不了贾琏将来会袭爵的事实。因为当年的事情本来就是贾家理亏,贾琏身为韩氏所生之子,和外祖父家来往实属正常,闹开来,也算不上忤逆之举。而且如果她那样做了,那么一直在贾琏面前的好二婶的形象就不复存在了。对她并没有太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