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从镇南关战役到保定军校(1 / 2)

崛起之华夏 银刀驸马 1530 字 5个月前

1885年3月9日,法军企图绕过镇南关,威胁清军后方基地龙州。冯子材根据越南民众提供的情报,派军先行阻住了法军通道。3月21日,冯子材为了打乱正在集结的法军进攻部署,决定诱敌入瓮,命所部王孝祺军出关夜袭法军前哨据点文渊,清军一举攻入文渊,一度冲入街心,毙伤大量法军,并摧毁了两座炮台。清军一改以前的畏葸不前,变成了主动出击,使法军指挥官尼格里感到“很没面子”,为了挽回“法兰西三色旗的光荣”,尼格里不待援军到齐,仓促决定提前向清军发起攻击。

3月23日晨,法军1000余人趁大雾偷偷进入镇南关,上午10时30分,法军主力沿东岭前进,另一路顺关前隘谷地前进,企图在主力夺取大青山顶峰堡垒后,前后夹击关隘前的清军阵地。冯子材立即派清军苏元春部应援,又通知清军王德榜部从侧后截击法军。他自率所部与王孝祺部坚守长墙,迎击法军的进攻。法军在炮队的猛烈炮火掩护下,夺占了小青山的三座尚未完工的堡垒,威胁清军正面阵地侧翼安全。冯子材坚持不退。至下午4时许,苏元春、陈嘉、蒋宗汉、方友升等援军相继赶来,清军逐渐稳住了阵脚。入夜,冯子材趁法军停止进攻,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充实了前沿阵地的兵力,并派精锐的5营“萃军”袭击法军左翼。

3月24日晨,大雾迷茫。法军指挥官尼格里首先派兵一部偷袭大青山顶的大堡。企图控制东岭制高点,因地形险峻难行,不得不原路退回。上午11时,尼格里见山顶久无动静,以为偷袭成功,便以重炮猛轰长墙,掩护沿谷地推进地法军猛攻关前隘阵地。冯子材号令全军:有进无退!待敌人接近长墙时。他大喝一声,持矛与两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入敌阵,同法军开始了白刃格斗。清军将士见状,无不感奋,也一齐大开栅门,向敌人冲去,和法军展开血战。中午,五营“萃军”突然出现在法军侧后。法军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狼狈退回。与此同时,陈嘉,蒋宗汉部反覆争夺法军占领的小青山三座堡垒。傍晚,王德榜部清军牵制法军预备队及消灭其运输队后,从关外夹击法军右侧,配合东岭守军夺回了全部失去的堡垒。守衞西岭的王孝祺部也在击退法军进攻后,包抄敌后。到这时,法军三面受敌。伤亡惨重,后援不继,开始全线崩溃,狼狈逃回文渊。

为了继续扩大战果,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3月26日。冯子材率军出袭文渊,还通知王德榜部由小路抄袭其右翼。文渊法军这时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与清军战不多时,指挥官中弹落马,余部溃散,冯子材乘势克复文渊州。

尼格里为了等待援军,挽回败局,决定固守谅山。冯子材深知清军攻坚作战能力不强,待法军布置妥当,谅山便很难攻取。便率军间道夜行。散伏于谅山城外。28日,冯于材率清军向法军出其不意的发起进攻。结果尼格里在激战中胸部中弹。身负重伤,副手爱尔明加下令全军退往淇江南岸,清军乘势猛攻,谅山法军在慌乱中砍断浮桥,一部分法军不得不泅水逃命,溺死无数,大批装备物资也丢弃不顾。29日拂晓,清军攻入谅山,法军残部狼狈逃窜。清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大量被法军夺占的城镇,取得了重大胜利。

“镇南关——谅山”大捷是中法战争中地最后一次战役。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依靠高超地指挥艺术和广大爱国将士以及民众的支持,一举粉碎了法军企图击溃清军主力,进行政治经济讹诈的阴谋,扭转了极端不利的战局,奠定了中国方面胜利的基础。并促成了法国国内矛盾激化,迫使法国好战的茹费理内阁倒台,在近代中外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4月4日,中国和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既不割地也不赔款地停战协定,可以说是冯子材及广大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

但抛去“镇南关大捷”头顶上的光环,从其它角度来审视这场战役,有很多问题也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在这场战役中,清军以两万人之众据守镇南关,以守待攻,迎击总兵力约为7000人(能真正作战的约为4000人)的法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不能不说这场战役赢得其实是很勉强的。

总体上讲,清军的武器装备比起法军,差距不算太大,但清军的战斗力却十分虚弱,面对虽然气焰嚣张,但是却面临着远离后方补给基地,失去了游弋于江河中的炮艇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军,在法军指挥官出现重大指挥失误的情况下,也没有能够达到全歼法军的战役目标,这其实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而且,镇南关战役结束后,法军吸取了战败的教训,很快集中了一支强大的兵力,而此时彻底倒向法国的越南政府也出兵数万支援法军作战,清军所面临的战场形势其实并不容乐观,而且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虽然取得了胜利,而台湾战场上,重要城市基隆却被法军夺占,对中国来说:“乘胜议和”争取以最小的代价结束这场战争,是必然的选择。

后世一些历史书中广泛宣扬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其实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

由镇南关战役对比己亥抗俄战争中的哈尔滨保衞战,中国军队“新军”和“旧军”的表现差别也是明显地。

面对强大俄军的进攻,中国旧式军队和新式军队在抗敌意志和信念上都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作战思想截然不同,结局也大相径庭。左宝贵全军上下奋勇作战,虽然给了敌人以沉重打击,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全军战至最后一人,与敌同归于尽;而段祺瑞张作霖所率领的新式“陆军”,使用“炮兵集群运动作战”和“步兵快速穿插作战”的战术,却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即是明证。

遍观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所发生的历次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面对强敌,在很多时候表现的都是相当英勇顽强的,但为什么取得胜利的战役寥寥无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军队的作战思想落后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