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德军的力量消耗得太多。无力追击退却中的协约国军队,当气喘吁吁的英军士兵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在他们后面追击的德军士兵也都躺倒在了地上,他们疲乏得甚至无法举起手中的步枪进行射击。
德军的“米迦勒”攻势给予了英军以沉重打击,但没有实现鲁登道夫的战略预想,鲁登道夫不得不放弃一开始的战略目标,即全面击败在法国的英军并将其逐至海岸,退而求其次:通过占领亚眠把英军和法军隔离开来,德军向亚眠不断的推进,鲁登道夫的命令是:“大部分的英军已经遭到了沉重打击。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沿索姆河两岸快速前进以分隔开法军和英军。”
4月9日,德军的第二次雷霆猛击开始,兵锋直指利斯河。英军依旧首当其冲。刚从索姆河战役中挣扎着逃出来的英军又遭到了可怕的打击。屏衞的葡萄牙军队率先逃跑了。一个残缺不全的英国师随之溃逃。英军的战线被撕裂了一个大口子。疲惫不堪的英国远征军几乎要完全崩溃。惊恐万状的黑格“经理”把他手中的最后一个预备队投入了战斗,但依旧没有任何效果。黑格只能下达了“固守到底”的命令:“……我们除了决一死战别无出路。每一处阵地必须须固守至最后一兵一卒……尽管我们身陷绝境,但我们相信我们的事业的正义性,每一个人都必须战斗到底。”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7个法国师、4个美国师和3个日本师开进了前线,协助英军防守。经过激烈的战斗,疲惫的德军停止了进攻的步伐。身陷绝境的英军最危险的时刻终于过去了。英德两军最激烈和紧张的战斗就此告终。从3月21日到4月底的40天里,德军主力一心一意不停地打击和毁灭英军。德军以120个师的兵力反覆攻击英军的58个师,突破了英军的防线,多次取得了巨大胜利。缴获英军1400余门大炮,俘虏近10万人。在这40天内,英国军官共有5167人阵亡,9619人受伤,6073人失踪或者被俘,英军士兵115976人阵亡,122719人受伤,89380人失踪或被俘,总计损失军官20859人,士兵328075人。这个数字占黑格爵士3月21日前指挥的英军战斗部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还多。英军虽然遭受了可怕的损失,但并没有被彻底击败,而英军给德军造成的损失也相当大,在这相同的40天内,德军在与英军的作战中军官死亡3075人,受伤9305人,失踪或被俘427人;士兵死亡53564人,受伤112881人,失踪或被俘39517人;总计损失军官12807人,士兵205962人。
由于协约国军队之间相互缺少协调,法军对英军的不及时的救援让英国将领们很是恼火,但很快,同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了他们的盟友身上。英军连日遭受的连续沉重的打击落到了法军的头上。
5月27日,德军万炮齐发,一天之内,德军连渡两条河,围歼了四个主力法国师。法军防线完全崩溃。仅仅一周之内,德军已经推进到了马恩河。巴黎陷入一片惊恐之中。法国政府又开始做迁都波尔多的打算了。
但就和第二次索姆河战役一样,同样的力量开始起作用。德军狂风暴雨般的猛攻最终演变成了艰苦的拉锯战。德军的攻势渐渐削弱,最终停止。在这次战役中,美国军队又一次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战术并不高明,但非常勇敢,许多战斗单位的人员损失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上。但美军后援不断的到来使他们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可怕损失。在美国参战之后,英国和法国要求美国提供总人数达400万的军队。在1920年初,美军在欧洲战场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70万人,对于力量遭受重大损耗的德国人来说,这是压倒性的力量。
鲁登道夫在进攻中让德军遭受了巨大损失,使德军的优势在逐渐的丧失。由于美军不断的增加弥补了英军和法军的致命损失,扭转了人力的平衡,战局开始逐渐变得有利于协约国方面。
在发现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之后,鲁登道夫果断的命令德军停止了进攻,德军的指挥官们也都意识到,无论他们的战术多么高明,战斗总是对防守的一方有利。尽管德军发动的进攻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给敌人造成的伤亡和损失远远大于自身,但继续进攻只会增加自身力量的损耗。鲁登道夫要求将参与进攻的大部分陆军有秩序地撤退到安特衞普——默兹河一线,再由此撤回德国边界。撤退并保存自己的实力,是德国军政当局从这几次大规模战斗中得出的结论。因此德国总参谋部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撤退的完成,这已经成了德国军人和政治家以及各党派首领和各阶层民众的共识。
如果德军的撤退能够及时完成,德国可能赢得大约6个月的时间,德国有充分的时间选择并构筑坚固的阵地,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全国的所有剩余资源保衞其领土。然后协约国军队的全部力量才能压向德国的边境,而后德国才可能会遭受实际入侵的危险。但是,比军事力量远为重要的是,德国承认进攻失败并准备完全撤离法国和比利时的行动对协约国方面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另外作用。由于将侵略者赶出法国领土是法国人民坚持这场战争的主要动力,德军进攻的失败使协约国方面复雠的情绪高涨,协约国军队所取得的“战绩”使所有的人信心倍增,现在哪怕是德国退出所有占领的土地,恢复比利时的独立和主权,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和洛林,甚至准备缔结屈辱的和平条约,割让领土,支付赔偿,也弥补不了协约国方面心灵的创伤和对德国进行惩罚的强烈渴望。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的咆哮也许能很好的表达协约国方面此时的心情:“我们就是要战争!”
鲁登道夫看到了危险,也采取了行动,但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使德军丧失了有利的机会。此时德军司令部下不了决心去面对立即迅速撤退引起的后果。而德国人6年裡在法国和比利时积聚的大量军需品和各种战争储备,变成了致命的累赘。德国总参谋部不能忍受牺牲掉这些宝贵的物资。因此德国的铁路很快被这些堆积如山的辎重所壅塞。这些物资的运输影响了德军的撤退速度,使战局对德国变得更为不利。
1920年德国的领导者们审视着面前的景象,终于开始感到不寒而栗。由于成守的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协约国方面的强大联合中现在已经没有间隙、裂缝和隔阂,他们冷漠地注视着战线对面的德国及其同盟国。法国从慌乱中平静了下来,开始变得坚定起来,英军在迅速地恢复元气,美军还在越洋过海的蜂拥而来,意大利在1917年的冬天就差不多将被消灭了,但现在也正在一点点的恢复力量。与此同时。噩耗却从各处向德军司令部纷至沓来。在英印军队的进攻下,土耳其在苦苦的挣扎着;不祥的沉寂笼罩了保加利亚;奥匈帝国正处在瓦解的边缘。勇敢的德国海陆军——整个日耳曼帝国生命的和存在的基础也显示出了令人不安的种种征兆。德意志民族绝望和不满的情绪开始慢慢地出现,士兵们逐渐显示出了他们的郁郁寡欢。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故时有发生。逃兵开始增多,在后方度假的士兵不愿意归队。苏维埃俄国根据《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释放的德军战俘回国前就已经传染上了“红色病毒”,他们当中的大量人员不光拒绝再去前线作战,还把同样的病毒传给了其他的人。反对德军军官阶层无辜责备士兵的运动开始在军队里发展。由于德国军官对他们手下的士兵刻苦和严格的日常训练,德军在各条战线上的伤亡还不到协约国军队的三分之一,但此刻德国军官已经不能保护自己不受指责,因为他们没有与德国普通士兵一同承受物质匮乏的痛苦。由于协约国军队的反击加剧,从大战初的日子起德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他们让对手遭受的那种迅速流尽鲜血的痛苦滋味。此时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依旧在拼命运转,尽管有时摇动,併发出刺耳的声响,成千上万个齿轮的牙齿仍保持着无情的磨合。
1920年6月1日,北京,居仁堂,华夏共和国政务院。
“德军的进攻已经停止。”外交部长伍廷芳对孙纲说道:“目前德国正在同协约国接触,准备和谈。德国宰相马克斯亲王向威尔逊总统表示愿意接受他提出来的十四点和平建议。”
“德国人很聪明,知道见好就收。”孙纲笑了笑,说道:“现在如果能够实现停战的话。对德国是非常有利的,哪怕为此把已经占领的法国和比利时的土地全都还回去。”
“可惜还是有点晚了。”顾维钧说道:“而且我想威尔逊总统是不会答应的。”
“为什么这么说?少川?”孙纲不动声色的问道。
“如今德军虽然未有大败,但衰竭之势已经日益明显,目前协约国军队当中的主要进攻力量是美军,为了保证战场的胜利,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同意德国人的条件的。”顾维钧说道:“他很可能以此为圈套诱使德国放弃抵抗,这位总统先生最擅长的就是这种照会式的文字交往,在和德国人书信往来玩文字游戏的这段时间里。足够协约国军队发动反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