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群雄——南海级战列舰(1 / 2)

巨浪 闪烁 1491 字 5个月前

南海号,东海号,黄海号,渤海号。

※※※※

作为一家优秀的造船厂,不但要拥有强大的设计能力与技术基础,还要做到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局势的发展方向。

对崇明岛级的前期设计证明了江南造船厂的能力。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海军会批量建造崇明岛级战列舰,而不会再开发新的战列舰,至少不会将新式战列舰的开发与建造工作放在首位。

事实却正好相反。

在这裏面,起到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江南造船厂。

早在设计崇明岛级战列舰的时候,江南造船厂就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性能优先型,即后来的崇明岛级;二是性能绝对型,即完全按照主要性能要求指标来设计,而不管造价,也不在乎排水量的限制。

当时,考虑到船厂自身的建造能力,还有海军思想观念的转变速度,海军对战列舰造价的承受能力等等因素,江南造船厂递交的是性能优先型的设计方案。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海军肯定需要更强大的战舰。

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初,江南造船厂向海军递交了另外一套设计方案。

当时,帝国海军并没有立即决定采纳该方案,毕竟太超前,而且初步核算之后,其建造价格是崇明岛级的两倍!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宁愿要两艘崇明岛级战列舰,也不会选择新的战列舰。

当然,帝国海军也没有完全放弃这一方案,并且下拨了一笔设计款,让江南造船厂去完善该设计方案。

情况在十月份出现了转变,“马罗基海战”的结局让帝国海军吞下了苦果。

当时,帝国海军就认识到,对战列舰造价(或者说排水量)的限制,将极大的削弱战列舰的战斗力与生存能力。如果不适当放开排水量的话,很难造出能够压倒所有敌舰的战列舰。即便是正在建造的崇明岛级战列舰也只能取得相对优势,难以取得绝对优势。

在此情况下,海军回心转意,决定放宽排水量限制,开发一种更大,更强的战列舰。

江南造船厂的设计方案立即得到了重视,同时江南造船厂的努力也结出了果实。仅仅一个月之后,帝国海军就下达了建造令,一次性订购了四艘,并且将其分别命名为“南海”号,“东海”号,“黄海”号与“渤海”号。十一月,在江南造船厂刚刚落成的新船台上,“南海”号铺下了第一块龙骨。

在整个建造期间,帝国海军不断加大投资,其目的只有一个,必须赶在战争结束前建成,并且争取在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正是如此,四艘建造难度比崇明岛级大得多的南海级战列舰的建造周期比崇明岛级还少了几个月!当然,很多关键技术在此期间陆续取得突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说白了,如果没有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这四艘战列舰最多只是放大版的崇明岛级。

“南海”号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30500吨,满载排水量:33800吨;总长:187米,型宽:30.5米,吃水:5.9米;定员:1154人。

锅炉:6台五十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五十年型蒸汽轮机,功率:6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5节,续航力:12000海里10节。

主炮:8门五十年型400毫米L45型舰炮(4×2),副炮:12门五十年型150毫米L47型舰炮(6×2),速射炮:12门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6×2)。

主装甲带:220-380毫米,装甲隔舱:200-35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200-470毫米,炮座:380毫米,司令塔:220-47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