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群雄——南海级战列舰(2 / 2)

巨浪 闪烁 1491 字 8个月前

相对而言,南海级战列舰的各项性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服役的众多战列舰中绝对是最优秀的。

火力方面,南海级全面超过了英国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与复雠级战列舰,甚至不比英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纳尔逊级差。更是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海军在战争结束前服役的新墨西哥级,以及在战后服役的田纳西级,即便与美国在战后建造的科罗拉多级也丝毫不差。

速度方面,南海级一改帝国海军战列舰速度慢的“特点”,跟上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速度,比复雠级还快点,更是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海军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快速战列舰之外的所有主力舰!

防护方面,南海级更是各型战列舰中最优秀的,即便是与一向注重防护的美国海军的主力舰相比,不但不逊色,反而在某些关键部位更为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南海级的排水量只有30500吨,而美国海军的新墨西哥级为32000吨,田纳西级为32300吨,战后开工建造的科罗拉多级达到了32600吨。英国海军在战后为对抗南海级而建造的纳尔逊级更是达到了33313吨(同级的“罗德尼”号为33730吨)。

显然,这一点足以体现出帝国在设计建造战舰方面的领先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南海级的排水量扩大到32000吨,其性能肯定还会有很大的提高,更是其他国家同时期战列舰所无法比拟的。

除了作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最强大的战列舰而被加载史册之外,南海级战列舰还因为第一个采用了400毫米口径主炮而在战列舰的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拉开了新的主炮口径之争。

战后的《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将战列舰的主炮口径限制在400毫米(十六英寸),几乎就是针对南海级设立的。

当然,南海级的出现,也沉重的打击了英美两国的信心。

后来,美国海军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就率先换装了十六英寸主炮。实际上,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舰体几乎与之前的田纳西级没有区别,只是用四座双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换了四座三联装十四英寸主炮炮塔。

另外,英国海军的纳尔逊级战列舰也在设计的时候被要求采用十六英寸主炮。

只不过,这两级战列舰的主炮威力根本不可与南海级相提并论。

不说别的,英美在研制十六英寸舰炮的投入方面根本比不上帝国在400毫米舰炮上的投入。

当初,为了研制400毫米舰炮,至少有数千名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参与了相关工作。

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帝国海军就订下了比较高的技术要求,这一方面导致40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拖延了好几年,另外一方面也赋予了该火炮强大的性能,以及今后进行大规模改进的余地。

不说别的,后来的皇帝级战列舰采用的就是从南海级战列舰的主炮改进而来的400毫米主炮,其性能以比南海级的主炮提高了至少四成。另外,随着大量配套弹药的研制成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的460毫米主炮研制成功之前,帝国海军的400毫米主炮仍然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舰炮!

相反,美国海军的十六英寸主炮发展了好几代,直到北卡罗来纳级的MK6型才基本上达到了后来帝国海军建造的长江级战列舰所用的主炮的性能水平。直到依阿华级的MK7型才达到了皇帝级主炮的性能。

英国海军更是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纳尔逊级采用的十六英寸主炮被认为连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十五英寸主炮都比不上,甚至有部分人认为,MKⅠ型主炮连MKⅦ型十四英寸主炮都不如,不然英国海军后来的乔治五世级也不会放弃十六英寸主炮,改回老线路,采用十四英寸主炮了。即便再往后推,英国海军的前衞级战列舰采用的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纳尔逊级的十六英寸主炮。

毫无疑问,帝国煞费苦心的研制400毫米主炮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从长远来看,这甚至是保证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取得众多海战胜利的基础装备!

唯一可惜的是,四艘南海级战列舰建成服役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到了末期,四艘战列舰都未能在战场上一显身手。

只是,作为帝国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四艘南海级战列舰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战争前期,四艘南海级以帝国海军主力战列舰的身份参加了众多重要海战,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