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潮流——省级战列舰(2 / 2)

巨浪 闪烁 3183 字 6个月前

此时,虽然美国还没有参战,但是《伦敦海军条约》已经名存实亡。

帝国海军也管不了那么多了,48000吨的排水量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再说了,美国迟早都会参战,帝国海军可不想让自己的战列舰在战场上遇到打不过的对手。显然,只有按照最优设计的省级战列舰才能让帝国海军在战列舰的性能方面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并且继续获得压倒敌人的数量优势。

七十二年(40年)中期,设计工作完成之后,海军立即下达了订单。

问题是,当时四大造船厂都在忙着建造海军在此之前订购的八艘英宗级(实为十二艘,八艘是第二批增订的)战列舰,以及海龙级大型巡洋舰,根本腾不出船台建造省级战列舰。无奈之下,帝国海军只能先向当时还没有参加主力舰建造工作的青岛造船厂与马尾造船厂分别订购了一艘省级战列舰,并且分别将起命名为“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

只是,这两家造船厂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建造大型战舰了,而且严重缺乏工人。

最终,“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还晚于江南造船厂建造的“松江府”号与大连造船厂建造的“辽省”号。所以,该级战列舰在不同的文献中,又被称为“北直隶”级或者“松江府”级,只是一般情况下,都称其为“省级”。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48500吨(“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分别为48700吨与49100吨),满载排水量:55400吨(“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分别为55200吨与56300吨),最大排水量:58450吨(“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分别为58500吨与58800吨);总长268.5米(“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为271.3米),水线长度:259.7米(“北直隶”号与“南直隶”号为262.4米),型宽:33米,吃水:11.2米;定员:1948人(充当旗舰时为2081人)。

锅炉:8座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1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2.5节,续航力:18500海里16节。

主炮:9门七十二年型400毫米L55型舰炮(3×3),副炮:十八门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6×3),速射炮:20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10×2)。

主装甲带:330-420毫米,装甲甲板:180-200+4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装甲隔舱:120毫米,炮塔:200-540毫米,炮座:420-480毫米,司令塔:480-540毫米。

很明显,省级战列舰仍然采用了加长舰体以提高速度的设计方式。

如此一来,在外形上,省级战列舰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战列巡洋舰”,只是其防护水平不但超过了任何一艘战列巡洋舰,而且也超过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战列舰。

为了降低排水量,工程师全面采用了“重点防护”的设计理念。即在重要部位增设装甲。比如,为了提高抗远程打击的能力,其动力舱,弹药舱等重要部位都增设了一层80毫米厚的水平装甲,从而使其得到了三层装甲的保护,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省级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主要还得“归功”日本海军的93式氧气鱼雷。挨了惨痛的教训之后,帝国海军迅速意识到了水下防护的重要性,并且在设计中就要求工程师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战舰的水下抗打击能力。省级战列舰不但采用了双层舰体结构,还将厚达330毫米的主装甲带一直延伸到了舰底,同时对龙骨进行了分段式加强。另外,所有关键舱室外面都有至少三层装甲与两层水密隔舱保护,隔舱还进行了加固处理。按照当时的设计标准,就算被93式鱼雷击中,也不至于使其迅速丧失战斗力。

可以说,省级战列舰的设计重点就是提高生存能力。

这也一直是帝国海军对战列舰的最高要求。按照帝国海军的观念,如果连战列舰都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就没有必要建造战列舰。

也正是如此,在原本有能力安装第四座主炮炮塔的情况下,工程师放弃了加强火力的设计方案,而是将“富裕”出来的排水量用到了提高生存能力上。

当时,省级采用了很多对提高生存能力有着关键影响的设计方案。

比如,采用分三层设置的主炮弹药舱,即上两层为炮弹舱,最下面的一层为发射药舱。弹药舱全部位于水线以下部位,并且各自安装了一部扬弹机,每层弹药舱之间还设置了厚达五十毫米的装甲甲板,并且安装了独立防火设备,通海阀门等等能够避免弹药舱殉爆的设施。当然,这一设计的直接结果是,省级战列舰每门主炮的备弹量由之前大部分战列舰的300枚降低到了240枚。当然,减少一些炮弹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毕竟没有任何一场战斗会让战列舰打光炮弹。

除了主炮弹药舱得到了重重保护之外,副炮与速射炮的弹药舱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在之前的战斗中,日本海军的多艘战列舰就因为副炮弹药舱被打爆而引发大火,结果在夜间成为了帝国战列舰的炮击对象。同样的,帝国海军的主力舰也在战斗中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因此,省级战列舰将所有弹药舱都设置在了水线以下,并且得到了主装甲带与三层水平装甲的保护。

动力设备得到了更高级别的“照顾”。

相对而言,动力设备的重要性甚至在弹药舱之上。如果战舰在战斗中失去了动力,结果肯定会非常悲惨。

省级彻底放弃了皇帝级乙型的动力舱布置方式,说白了,就是太紧凑了,生存能力低到让海军无法接受。八台锅炉与四台蒸汽轮机分别置于四座锅炉舱与四座轮机舱之中,且相互间有厚达120毫米的装甲隔板。另外,由蒸汽轮机带动的发电机也被单独设置在了舰体两侧的四个电力舱内,并且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按照当时的测试,即便被十六英寸穿甲弹打中,一枚穿甲弹最多使战列舰丧失四分之一的动力,而且对战列舰上各用电设备的影响不会很大。当然,要想打穿数层装甲,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省级战列舰还是第一种安装了独立发电机的战舰。

当时,帝国已经研制出了燃油型内燃机,并且首先将其用到了海军主力舰上。只是,燃油型内燃机需要使用的是极为昂贵的柴油,也因此导致大部分战舰都无法使用。主要是由重油裂化产生的柴油还无法大批量生产。

当时,柴油可以说是比黄金还要宝贵的战争资源。

据帝国内阁政府的采购清单记载,省级战列舰一次装满柴油舱的300吨柴油的价格相当于两艘同级别战列舰装满所有重油舱的18000吨重油的价格!也就是说,柴油的价格是重油价格的60倍!

这还是帝国的内部采购价格,如果往外输出,肯定在重油价格的100倍以上!

当然,独立发电机带来的好处是极为巨大的。在作战中,独立发电机可以为战舰上的主要用电“大户”,即各种火炮,电台,以及雷达提供充足的电力。另外,如果舰体受损,主机无法提供足够的电力,还可以为抽水机供电。最重要的是,这不会影响到主机输出到推进系统上的功率,对战舰在作战时的航速几乎没有影响。

从此可以看出,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几乎把能用的先进装备全都用上了。

结果也是毋庸置疑的,省级战列舰的采购价格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一点八倍,即便在大批量建造之后,其采购价格也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一点七倍!

当然,在战时情况下,价格还不是海军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按照最保守的评估,省级战列舰作战效率是皇帝级乙型的一点六倍,综合战斗力更是皇帝级乙型的一点九倍!

从全世界范围看,省级战列舰开创了主力舰的新时代。

如果说皇帝级战列舰拉开了快速战列舰时代的序幕,省级战列舰则是快速战列舰登峰造极的代表之作。

只是,随着快速战列舰在战场上积累的战斗经验越来越丰富,其弊端也暴露了出来。

很简单,30节以上的航速,在任何一场海战中的实际意义都不大。不说别的,炮战中,没有任何一艘战舰会以30节以上的速度航行。即便是在追击战中,考虑到天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30节以上的航速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帝国海军首先提出了“30节无用论”,即认为战列舰的速度没有必要超过30节。

正是如此,省级战列舰成为了帝国海军唯一拥有30节以上速度的战列舰。虽然帝国海军后来建造的仍然是快速战列舰,但是也只要求其速度能够达到30节,甚至连29节也能接受。

当然,作为帝国海军在大战之前设计的最后一级战列舰,省级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正是省级战列舰的出现奠定了帝国海军称霸全球的基础,也帮助帝国海军战胜了最强大的敌人。

从这一点上看,省级战列舰完全算得上是帝国海军实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