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号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9880吨,满载排水量:12160吨;总长:188米,型宽:19米,吃水:6米;定员:721人。
锅炉:8台五十八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五十八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3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5节,续航力:10000海里14节。
主炮:18门五十七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6×3),副炮:12门五十年型130毫米L40舰炮,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30毫米,甲板:60毫米,炮塔160毫米(正面),炮座:130毫米,司令塔:160毫米。
毫无疑问,湛江造船厂确实拿出了一艘足够强大的轻巡洋舰。
从各方面的性能数据来看,除了主炮口径不如当时的威慑级重巡洋舰之外,淮河号轻巡洋舰几乎全面超越了威慑级重巡洋舰!
当然,其造价也是不菲的,淮河号的造价几乎等于一艘半威慑级重巡洋舰的造价。
这也是淮河级只建造了一艘的重要原因,说白了,帝国海军消受不起这么昂贵的轻巡洋舰。要知道,在帝国海军的观念中,轻巡洋舰绝对是属于可以在战争中损失,并且大批量建造的“消耗”型战舰。
当然,淮河号的很多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比如集中配制在舰首与舰尾的主炮炮塔,这有效的减少了主装甲带的防护区间,从而节约了装甲重量(或者在同等装甲重量的前提下增加了装甲厚度),两舷配制的副炮炮塔也成为了后来轻巡洋舰的典型设计方式,配制与舰体中部的鱼雷发射管也是典型设计。当然,紧凑的前后舰桥也有效的降低了防护区间。
最重要的是,淮河号为轻巡洋舰的防护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
后来,美国海军建造的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参照了淮河号的设计,特别是在装甲防护方面,更是以淮河阿为标准。
最重要的是,淮河号让帝国海军在轻重两种巡洋舰中做出了选择。
根据当时帝国海军的测试,配备了十八门(或者十五门)150毫米主炮的轻巡洋舰在火力上并不比配备12门(或者9门)200毫米主炮的重巡洋舰差多少。一是150毫米舰炮的射速更高,二是150毫米主炮足以满足绝大部分作战需要。
相反,150毫米三联装炮塔比200毫米双联装炮塔更轻,而且150毫米主炮的备弹量更多,持续作战能力更强。
最重要的是,一万吨以内的重巡洋舰所配备的装甲根本挡不住150毫米穿甲弹!
也就是说,如果轻巡洋舰与重巡洋舰遭遇,在常规交战距离之内,双方的主炮炮弹都能打穿对方的装甲。这样一来,射速更高的150毫米舰炮更有威胁,配备有更多主炮的轻巡洋舰不一定会吃亏。
这些,都最终促使帝国海军将重点放到了轻巡洋舰上。
当然,造价必须降下来,不然帝国海军还不如采购比淮河级更便宜的重巡洋舰(决心级就是在此情况下上马的)。
作为一级“实验”战舰,淮河号比较出色的完成了其使命。
可以说,正是淮河号的出现,为帝国海军在建造巡洋舰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