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飞扬号,戚祖辉号,鲁宾达号,伏赤雎号,尹弘博号,任俊杰号,危光炀号,柯寿贤号,范辛平号,孟定康号,杨达坤号,姜誉闻号,常荐平号,郭敬业号,唐明龙号,梁尚卿号,霍景雄号,龚志超号,宗钦民号,龙瑞洪号,农劲松号,廖冀民号,乔鼎博号,池维武号,申万江号,牛庚尧号,翟志伟号,燕寒江号,柴兴荣号,李辛强号,张礼寿号,叶子丹号。
因为用来为该级战舰命名的这些人都是帝国海军历史上曾经出任过海军总参谋长的海军上将,所以该级战舰又被称为“海军总参谋长”级大型巡洋舰。
※※※※
七十五年中期,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才开工建造不到三个月,海军上将几的总体设计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
可以说,这一神奇的速度即是帝国强大的舰船设计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战争时期的特别要求。
在海外领地级完成设计,开工建造的时候,帝国海军的破交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仅仅一年多时间,由五艘“主力战舰”与十艘轻巡洋舰组成的五支破交舰队就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上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果。如果除掉三艘海龙级所率领的破交舰队伴随第一舰队作战的时间,这个战果就更有意义了。
当时,“果敢”号破交舰队在一年之内袭击了十四支船队,击沉了一百六十七艘商船与四十八艘护航战舰,其破交战果的总吨位达到了一百零八万载重吨。而战斗中,三艘破交战舰的损失微乎其微。
“海豹”号破交舰队一年内的战果也达到了八十二万载重吨。
太平洋上,三支破交舰队到四十四年底的总战绩为二百三十七万载重吨。
虽然这并没有彻底打垮敌人的海上航运能力,这一年帝国海军的袭击舰与破交舰击沉的商船为一千四百三十七艘,总载重吨为八百九十四万吨。同一年,仅美国建造的商船就达到了一千八百五十三艘,其中标准万吨轮为一千二百一十八艘,总载重吨为一千五百三十六万吨。但是,五支破交舰队击沉的商船就占到了帝国破交作战总战绩的百分之三十二,吨位更是占到了总吨位的百分之四十七。
当时,帝国海军的近二百艘袭击舰与破交舰一共的战绩才与四支破交舰队持平!
由此可见,破交舰队的作战效能远远超过了单独行动的袭击舰与破交舰。另外,从一些具体统计数据就能看出,在面对有强大护航力量的船队时,只有破交舰队才能进行拦截,单独行动的袭击舰与破交舰一般只会去对付敌人单独行动的商船。
在“货真价实”的统计数字面前,帝国海军迅速转变了观点。
破交舰队不但重要,还绝对重要!
显然,用省会级轻巡洋舰去配合专业的破交舰不太合适。因此,帝国海军不但采购了更多的鲨鱼级,加快了海外领地级的建造工作,还同时提出了建造一种更强大的破交战舰的想法。
当时,帝国海军基本上放弃了成本方面的考虑。
毕竟战争期间,打赢才是关键。另外,破交舰队的作战效率这么高,即便贵一些,在战场上也能很快赚回成本,让敌人承受更大的损失。
帝国海军提出大型巡洋舰应该有足够的战斗力,特别是火力的基本设想是:随着破交战越打越激烈,敌方肯定会尽快加强护航力量,甚至动用主力舰为船队护航。如此一来,破交舰要面对的就不是护航巡洋舰与护航驱逐舰,而是敌人众多的主力舰,特别是老式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
虽然老式战列舰的速度很慢,但是大型船队的速度更慢。
随着大量快速战列舰服役,老式战列舰很难在主要战场上充当主力。如此一来,美英两国(特别是英国)必然会将其大量老式战列舰用于护航作战,以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建造更多的快速战列舰。
可以说,帝国海军“未雨绸缪”的考量非常正确。
只是,要让大型巡洋舰去对付敌人的战列舰,在很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也是极为不现实的。说白了,破交舰为什么被定性为大型巡洋舰?就是因为破交舰的作战对象不是敌人的主力舰,而是护航战舰。如果需要对付敌人的主力舰,还不如直接出动快速战列舰去执行破交任务。
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很充分,那就是海龙级在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第53舰队作战的时候,其300毫米重型穿甲弹根本打不|穿“科罗拉多”号的水平装甲,而缩短交战距离的话,海龙级将遭到敌舰的打击,将难以幸免。
除了观念上的问题外,还有技术上的问题。
300毫米口径的舰炮能够对付敌人的主力舰吗?即便是老式战列舰,其防御能力也足以应付350毫米(十四英寸)穿甲弹的打击,300毫米穿甲弹对其有多大的威胁?
可以说,如果不能解决这个技术上的难题,帝国海军还真有可能建造更多的快速战列舰,让快速战列舰去执行破交作战任务!
最终,这个问题在七十五年年底就得到了解决。
当时,军工厂在重型穿甲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更先进的穿甲弹。这种穿甲弹采用了枣核外形,优化了弹道,使其具有更好的存速性能。最主要的改进还是在炮弹的材料结构上,除了采用韧性更好的铜合金做风帽之外,炮弹的前端采用了密度与硬度都比钢好得多的钨合金,后部则采用了高密度的钢合金。如此一来,炮弹的重量不但提升了不少,而且穿甲能力,特别是在远距离上的穿甲能力比之前的重弹高出了大概百分之十五。而实际测试时,发现其双元结构弹体在击中目标时能够增大入射角,从而使其穿甲能力比设计标准还高出了百分之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