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四海——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2 / 2)

巨浪 闪烁 1961 字 6个月前

只是,这种“高性能穿甲弹”的价格也同样高得离谱。

除了材料价格(主要是钨合金)高得离谱之外,主要就是生产工艺太复杂,废品率居高不下。按照当时海军核算的成本,一枚300毫米高性能穿甲弹的价格是重型穿甲弹的三倍左右,而300毫米重型穿甲弹的价格本来就比较偏高!

随后,火炮工程师又针对高性能穿甲弹对300毫米舰炮做了改进,将其身管长度提高到了58倍径,并且对膛线结构做了修改,发射药室与弹膛也都做了相应的修改,最终使其能够将高性能穿甲弹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当然,海龙级的300毫米舰炮也能使用高性能穿甲弹,只是威力会有所降低。

也正是如此,海外领地级才会在建造开始之后决定换用七十五年型主炮。

有了高性能的穿甲弹与新式舰炮之后,还得解决另外一个相关问题。

那就是远距离交战的炮击命中率。

显然,如果要用大型巡洋舰对付敌人的主力舰,必须尽量扩大交战距离,绝不能让巡洋舰与战列舰在近距离交战。

另外,破交作战中,破交舰是占据主动的一方,面对速度慢得多的老式战列舰,大型巡洋舰在战术上也有主动优势。因此,大型巡洋舰完全可以控制交战距离,避免与敌人近距离交火。

那么,能否在尽量远的距离上打中敌人,就成为了战斗胜负的关键。

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只有高性能的火控雷达,而且是必须具备测量炮弹弹道的火控雷达。

从实际战例来看,只要交战距离超过20000米,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光学测距仪都很难起到作用。如此一来,就只能依靠雷达。而在这么远的距离上,了望员很难看清楚弹着点,如果不能观察到弹着点,就很难修正弹道,从而白白浪费炮弹。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制造不出能够测量炮弹弹道的火控雷达!

这个难题,差点让帝国海军放弃建造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最终解决问题的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或者说是一种战术手段。即在战斗的时候,由破交舰队里的某一艘战舰充当炮火观察舰,然后将观察到的情况告诉其他战舰,从而使其他战舰尽量避免进入敌主力舰的火力打击范围。当然,执行观察任务的战舰将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不参加炮击,将全程保持最高航速,并且尽量进行大范围的战术机动,以避免被敌舰击中。

要解决这个战术难题就简单得多了,只需要足够好的通信设备。

通过解决这个难题,帝国海军破交作战的战术也得到了丰富,并且让更多的军官,特别是破交舰队与破交战舰上的军官开始探索与总结破交作战的经验与教训,最后从中得出最适合破交作战的战术。

随着这些问题落实,海军上将级的建造工作也确定了下来。

七十五年年底,在四家大型造船厂的新船台完工之后,帝国海军首先下达了第一批八艘的建造订单,随后又与六家造船厂签订了第二批与第三批总共二十四艘的订单,最终使该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数量达到了三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4500吨,满载排水量:42800吨,最大排水量:46400吨;总长:255.7米,水线长度:244.8米,型宽:29.2米,吃水:10.3米;定员:1474人(充当旗舰时为1611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五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2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5节,续航力:22000海里18节,或者27000海里16节(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破交作战,后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护航作战)。

主炮:9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10-270毫米,装甲甲板:80-150+80毫米,装甲隔舱:120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270毫米,司令塔:220-350毫米。

舰体上,海军上将级基本上沿用了海龙级与海外领地级的设计成果。

当然,此时帝国海军的通用巡洋舰已经问世,而破交战舰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也需要强大的持续活动力,以及更高的作战效率,因此海军上将级采用了通用巡洋舰的一些设计标准,特别是在自给保障方面的标准。

随着300毫米舰炮批量生产,300毫米炮弹也开始大批量生产,加上大批量采购,所以海军上将级的定价反而海龙级低了大概百分之五左右。这个价格正好在帝国海军的承受范围之内,不然海军也不会分三批订购32艘了。

当然,从各方面看,海军上将级可以当作海龙级与海外领地级的延续。

只是从该级大型巡洋舰开始,帝国海军越来越重视大型巡洋舰的破交作战能力,以及其自给能力。

完全可以说,海军上将级就是为了战争而诞生的,从其踏入战场的第一天开始,敌人的海上航线就注定将遭到这种大型战舰的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