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驷国号,余宗芳号,章俊勇号,施伯恩号,谢振廷号,曾誉祖号,马步钧号,纪宗南号。
※※※※
因为该级火力支援舰都用帝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的上将司令官的名字命名,所以被称为“上将”级。
“上将”级的研制工作应该始于新喀里多尼亚战役之后。
在登陆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中,虽然陆战队的众多火力支援舰都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战役后期,特别是在扫荡内陆地区的美军残余部队时,当时参加战斗的二艘“英雄”级火力支援舰的主炮火力不足的问题暴露得非常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陆战队决定建造一种全部装备300毫米舰炮的火力支援舰。
因为300毫米舰炮将装备“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所以其制造数量将再次增加,采购费用也将再次降低。在此情况下,陆战队不需要为采购费用而担心了。另外,300毫米炮弹的生产线也增加了数条,弹药采购价格随之降低了许多。陆战队也没有必要为拿不到足够多的弹药而担心。
当然,降低建造成本还是关键问题。
当时,陆战队的军费是由海军统一申报的,而陆战队的物资消耗远远超过了海军,陆战队还得采购大批登陆舰与运输船,能够用来采购火力支援舰的经费并不多。不然,“英雄”级也不会分两批建造。
在此情况下,陆战队只能采用“英雄”级的舰体。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将”级的性能,但是火力支援舰对除了火力与持续作战能力之外的性能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适当降低部分其他性能,对火力支援舰的战斗力并不没有多大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这能保证陆战队尽快得到“上将”级火力支援舰。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1850吨,满载排水量:39450吨;总长:219.7米,水线长度:211.4米,型宽:31米,吃水:9.8米;定员:1784人。
锅炉:4座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05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2节,续航力:7000海里14节。
舰炮:21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舰炮(7×3)。
与“英雄”级相比,“上将”级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三组两两配制的四联装175毫米炮塔更换成了三座三联装300毫米炮塔,并且对舰体内的弹药库做了修改,从而导致排水量增加了3000多吨,速度降低到了22节,续航力也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