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续航力的损失,是陆战队完全能够接受的。
由此带来的好处,更是陆战队所需要的。
21门300毫米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远远超过了“英雄”级,在执行远程火力支援任务的情况下,其战斗力更是“英雄”级所不能匹敌的。
实战中,“上将”级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远程火力支援。
当然,“上将”级的造价也比“英雄”级(第二批)高了大概百分之三十。主要就是300毫米舰炮的采购价格远远高于175毫米舰炮。
在命名的时候,陆战队还与海军发生了一点小摩擦。
当时,海军已经确定要建造“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了,只是还没有下达采购订单。而按照海军的意思,“海军上将”级原本应该命名为“上将”级。只是,陆战队提前建造了“上将”级,而海军与陆战队的战舰是统一造册的,两型战舰不能用同一个级别名称。最终,因为陆战队“抢注”了“上将”这个“商标”,海军不得不在其大型巡洋舰的前面加上“海军”二字。
另外,“上将”级也是陆战队建造的最后一种火力支援舰。
随后陆战队后来投资设计了另外二种火力支援舰,其中一种采用的是400毫米舰炮,另外一种则紧随海军的步伐,采用了450毫米舰炮,可是随着战争走向结束,加上海军在夺取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有足够多的战舰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最终在海军的压力下,陆战队不得不取消了这两种火力支援舰的建造计划,将经费投入到了登陆舰与运输船的建造之中。
战后,八艘“上将”级先后退役。
后来,随着地区性战争爆发,其中状态最好的四艘又陆续服役,并且在几场大规模地区战争中发挥了其应有的左右。因此,“上将”级也成为了唯一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的战争的火力支援舰。
最终,“上将”级没有能够逃脱退役解体的结局。
随着最后一艘“上将”级被炸沉在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成为了人工礁石,火力支援舰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然后来有人提出过“武库舰”的概念,而且有人认为“武库舰”就是现代版的火力支援舰,但是帝国海军并没有建造武库舰。
可以说,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别战舰,火力支援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为帝国获得战争的胜利力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作为特殊战舰,其最终的命运不会好到哪里去。
就如同专门用于执行破交作战任务的大型巡洋舰在战后迅速退役,或者被出售给其他国家一样,火力支援舰在和平时期也难以觅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