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英国太平洋舰队的惨败一点都不过分。
在第11舰队的四艘“省”级战列舰中。“松江府”号一直就不是最强悍。表现最好的。在以往的战斗中。“辽省”号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松江府”号。是第一批“省”级战列舰中的“王者”。“吉林”号与“江苏”号的表现也不比“辽省”号差多少。反而是一直充当旗舰的“松江府”号往往发挥失常。让人不尽满意。
“松江府”号凭运气首开战果。对其他三艘战列舰上的官兵起到了巨大的鞭策作用。
当然。“松江府”号能够迅速击沉“决心”号。既是偶然运气。又是必然结果。比如。在前三轮齐射无一命中的情况下。在第四轮齐射中一次命中了二枚穿甲弹。而且其中一枚还出了问题。这肯定是偶然现象。可是能够一举击穿炮塔。乃至下方数层装甲。这就是必然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偶然因素起到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
面对帝国海军最先进。甚至可以称的上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省”级战列舰。已经有近三十年舰龄的四艘“复雠”级战列舰别说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一面倒的局势。最终只会有一个结果。
一方全胜,一方惨败。
到十一点四十分。也就是“决心”号沉没的时候。“复雠”号、“皇权”号与“皇家橡树”号都挨了炮弹。而且都遭到了重创。
“复雠”号被一枚穿甲弹击中了左侧舰体。
弹着点就在主装甲带上。入射角大概四十度。在此情况下。“复雠”号厚达三百三十毫米的主装甲大概相当于四百六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一般情况下。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在射程为二万五千米的时候。只能穿透大概四百五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问题是。“复雠”号太老旧了。
帝国海军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穿甲标准是针对战前才出现的高强度合金装甲钢而言的。而“复雠”号建于上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装甲钢的强度远远达不到二十年之后的标准。而且“复雠”号在进行改进的时候。因为英国海军要保证“前衞”级与“狮”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所以没有更换主装甲带的装甲。
也就是说。“复雠”级的主装甲带厚达三百三十毫米。实际上却只相当于不到三百毫米。甚至不到二百八十毫米厚的高强度装甲。在此情况下。“复雠”号的主装甲带根本不可能抵挡住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轰击。
穿甲弹在进入舰体之后。还砸穿了二层舱壁与一层甲板。最终在舰体的B甲板上爆炸。爆炸点在水线以下大概四米处。
结果可以想象。仅仅一枚穿甲弹就在“复雠”号的舰体左侧炸出了一个直径超过五米的缺口。横飞的弹片打穿了好几道舱壁。最终导致中弹部位附近数十个舱室进水。五分钟之内。“复雠”号的进水量就超过了八百吨。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皇权”号的中弹部位在舰桥左侧。
穿甲弹直接贯穿了舰桥两侧的装甲。只是因为弹道倾角在五十度左右。所以在穿透舰桥之前。穿甲弹横扫了包括航海舰桥在内的十多个舱室。带起的弹片使这些舱室内的官兵全部伤亡。其中就包括了该舰的舰长。
“皇家橡树”号的损伤最为惨重。
穿甲弹落在了烟囱左后方。在击穿了露天甲板与得到加强,厚度超过一百五十毫米水平装甲之后。在击中了两座锅炉舱的隔板之后发生爆炸。结果一次性的解决掉了该舰上的四台锅炉。
因为舰体空间有限。且其最初设计航速只有二十三节。所以“复雠”级战列舰只有二座锅炉舱。以往。配备的是十八台效率不高的燃油锅炉。在上一次改进之后。换装了四台功率更大的燃油锅炉。因为无法对舰体结构做太大的改动。所以这四台锅炉集中部署在了二个锅炉舱内。
可以说。集中部署动力系统是所有老式战列舰的通病。
失去了动力之后。“皇家橡树”号立即成为了漂浮在海面上的活靶子。
打到这个时候。第11舰队里的四艘快速战列舰还没有被一枚十五英寸穿甲弹击中!
对“复雠”级战列舰来说。二万五千米的交战距离确实太远了。
即便在全面改进的时候。其主炮的大部分零件都得到了更换。且为其配备了雷达。在到达努美阿之后。美军还为其提供了包括火控雷达在内的火力控制与指挥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其远程作战能力。
可是。对于只能使用“轻弹”的MK1型十五英寸舰炮来说。不但难以击穿二万五千米外敌舰的装甲。也难以击中敌人。主要是轻弹的质量过低。弹道末端的稳定性变差。且更容易受到横风的影响。随着射程增加。其偏差也随之大幅度增加。
显然。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打到十一点五十五分的时候。三艘“复雠”级仅剩下了二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