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危险机会(2 / 2)

巨浪 闪烁 1665 字 8个月前

要想改变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掌握主动权。

可是。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就牵扯到了南大西洋战区。乃至太平洋战区(此时西太平洋战区与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合并工作正在进行)。帝国海军的总体战略必须进行调整。不然第四舰队的行动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调整总体战略。并不在白佑彬的权限范围之内。

六月十日。一件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局的事情发生了。

按照海军情报局提供的准确消息。美军第一批“蒙大拿”级战列舰在建数量不是四艘。而是与“罗得岛”级战列舰一样。为八艘。另外。在十日之前。已经有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建成。并且交付给了美国海军。另外四艘也将在十五日之交付给美国海军。到时候。这八艘战舰足以组编成二支作战舰队。

显然。这绝对不是一条好消息。

早在去年。白佑彬就看到过“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情报。

可以说。“蒙大拿”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第一种在综合战斗力方面真正与同期帝国海军战列舰持平的强大战舰。当然。“蒙大拿”级的强大战斗力不是来自于美国的先进造船技术。而是来自于其庞大的排水量。

在与“省”级乙型战列舰性能持平的情况下。“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超过了六万吨。比“省”级乙型战列舰多了近一万吨。其满载排水量更是比“省”级乙型战列舰多出了一万一千多吨。

在此情况下。配备了十二门十六英寸舰炮的“蒙大拿”级战列舰不但在速度上与“省”级乙型持平。在防护性能上更是略微超过了“省”级乙型战列舰。综合生存能力也与“省”级乙型战列舰相当。也许。最让美国海军遗憾的是。美国至今都没有制造出复合穿甲弹。因此“蒙大拿”级的火力明显比“省”级乙型差了一大截。

虽然新服役的战舰不可能立即形成作战能力。但是其威胁是实际存在的。

当时。帝国海军已经感受到了威胁。在海军总参谋部发给第四舰队的命令中就明确提到。争取在其形成战斗力之前将其摧毁。

与常人不同的是。白佑彬看到的不是威胁。而是机会。

各方面的情报都证明。美国的电子技术仍然落后帝国五年以上。为其战舰配备的雷达性能并不怎么样。相反。帝国海军已经为战列舰装备了第六代搜索雷达与第五代火控雷达。并且在年初的时候对所有战列舰进行了一次升级。主要就是换装了性能更好的雷达。并且安装了更先进的弹道计算机。

白佑彬没有参加具体的测试工作。按照杨定方提交的报告。在换装了雷达与弹道计算机之后。“省”级乙型战列舰的远程炮击精度提高了至少一倍。如果对炮手进行高强度训练。在其完全掌握了新式弹道计算机的功能后。命中率还能提高不少。

可以说。新式火控设备就是用来解决远程炮击命中率偏低的问题的。

提高远程交战命中率不但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与敌人交战。而且还能够变相的提高穿甲弹的作战效率。简单的说。在防护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对任何一种穿甲弹都有一个“避弹区间”。在此区间内。穿甲弹既不能打穿战舰的主装甲带。也不能打穿战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如果超过了这个区间上界。穿甲弹会因为入射角度缩小。从而能够打穿战列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如果没有达到区间下界。穿甲弹则直接轰击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且足以打穿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显然。如果远程交战命中率足够高。就能够对敌舰构成致命的威胁。

除了火力。或者说技术上的优势之外。白佑彬还看到了战术上的优势。因为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的造船厂都集中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因此。这八艘战舰即便顺利服役。也不可能与第二舰队的另外二支作战舰队会合。而要首先前往诺福克海军基地。在那里进行整编之后。再编入战斗序列。如一来。只要美军想集中兵力。就让21舰队与第22舰队离开墨西哥湾。或者让新编的二支作战舰队进入墨西哥湾。

这样一来。第四舰队就获得了与美军决战的机会。

准确的说。是获的了变被动为主动的机会。

十二日。白佑彬就给海军总参谋部发去了一份简易作战计划。其中建议暂时搁置进攻太子港的作战计划。第42舰队与第61舰队转移到波多黎各海西南海域活动。负责掩护太子港与罗德城二个方向上的陆战队。第41舰队与第43舰队则向佛罗里达海峡部海域集中。前去袭击开赴诺福克海军基地的美军舰队。如果美军21舰队与第22舰队北上。第42舰队与61舰队则随之北上。参加决战。如果第21舰队与第22舰队南下进入加勒比海。第42舰队与第61舰队则转攻为守。等待41舰队与43舰前来支援。

显然。白佑彬的意图很明确。第四舰队绝不能被动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