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小国大志(1 / 2)

巨浪 闪烁 1576 字 5个月前

见到“日耳曼”号丧失了战斗力之后。米切尔及时的下达了转向命令。

可以说。眼看着六艘战列舰逼近。不断有炮弹落在主力编队四周。米切尔也是心急如焚。他甚至在十一五十分的时候联系了一直在主力编队右后方活动的驱逐舰编队。准备让驱逐舰提前登场。阻止敌舰继续靠近。

最终。运气帮了米切尔的大忙。

在“德意志”号战列舰爆炸起火的时候。德意舰队已经启用了备用指挥体系。接替斯佩的是意大利舰队司令官佩皮诺中将。而佩皮诺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继续逼近美军主力编队。力争在一万米左右的距离上与美军决战。

这是个很不容易的决定。或者说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决定。

与意大利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一样。佩皮诺一直反对出兵北大西洋。认为意大利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看管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是为其他国家出头。

从客观的角度讲。佩皮诺的主张是很理智的。

首先。意大利并不是真正的强国。其工业实力在欧洲的区只算的上是第五位。远不如德英俄法。仅比西班牙稍微好一点。

其军事实力更是远不如几个欧洲强国。在战争爆发前。意大利的陆军在欧洲的区只排名第四。而其海军也最多排名第三。连法国海军都不如。仅勉强比德国海军强大一点。

显然。这样的国家实力让只能让意大利成为战争中的配角。

不过。比起德国。意大利更加明智。或者说更加善于利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是协约国集团成员国。而且在地中海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罗基海战”之后。意大利海军倾巢而出。与法国海军一起挑战刚刚遭受重创的帝国海军远征舰队。结果在“休达海战”中被帝国海军狠狠教训了一顿。随后。意大利海军再无太大的作为。即便在组建协约国联合舰队的时候。意大利海军也仅仅派出了二艘主力舰。

战后。意大利是第一个与帝国改善关系的前协约国集团成员国。

后来在“非洲之角战争”中。因为英法坚决反对意大利吞并法属埃塞俄比亚与英属埃塞俄比亚(既后来的厄立特里亚与索馬里)。所以意大利与英法的关系迅速紧张了起来。并且在战争结束后退出了协约国集团。

从此。意大利逐渐向同盟国集团靠拢。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与德国签署了秘密同盟协议。

由此可见。意大利确实是一个擅长见风使舵的国家。

问题还不仅如此。在战争爆发之后。特别是在“马赛海战”之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遭到重创。而德国海军的重振计划还没有完全实现。难以发挥作用。真正能在的中海与北大西洋上肩负起重担的就只有意大利海军了。可意大利海军却一直龟缩在地中海裏面。只二次派遣作战舰队前往直布罗陀。威胁准备进入地中海的英国大西洋舰队。

结果。意大利的表现彻底让帝国失望。

在帝国与德国、土耳其签订战略援助协议。帮助德国与土耳其建造战列舰的时候。就将意大利排除在了援助范围之外(具体原因是意大利开价太低。而且打算用其拥有的部分技术来抵偿购买战舰的款项。结果与帝国土耳其的谈判破裂)。也正是如此。到此时。意大利海军的主力仍然是四艘在战前设计与建造的条约型战列舰。

这也从根本上反映出了意大利的国力。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就是其国力。特别是工业实力的直接象征。陆军可以通过扩军来增强作战能力。至少在表面上增强作战能力。海军却无法通过扩军来增强作战能力。毕竟招募官兵容易。建造战舰却不容易。

当然。这也不是说意大利没有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计划。

早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意大利就曾经自起炉灶。准备以“维内托”级战列舰为蓝本。设计并建造快速战列舰。

结果。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原因很简单。“维内托”级的基础设计并不先进。且改进余地不大。另外。意大利缺乏建造快速战列舰的基础技术。特别是火炮与动力设备等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