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除了“维内托”级战列舰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战舰采用类似的布置方法。
大部分战列舰的副炮与速射炮都是交叉部署的。虽然会增加火力指挥的难度。但是可以避免一次性被干掉所有副炮。或者所有速射炮。毕竟。在需要使用副炮速射炮的时候。战列舰要对付的往往是敌人的辅助战舰。如果一下损失了所有副炮。或者所有速射炮。其近程火力将被严重削弱。
而“维内托”级战舰的副炮与速射炮的部署方式的弊端非常明显。其安放在主炮炮塔两侧的副炮炮塔很容易成为“附带牺牲品”。而集中部署在战舰两侧中部的速射炮很容易被一枚大口径穿甲弹全部报销掉。
另外。集中部署的速射炮炮塔会导致在战舰中部开更多的通道。降低了舰体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导致速射炮弹药集中部署。如果被击中。并且发生殉爆。即便只一些小口径炮弹其造成的损伤也将难以想象。
事实也确实如此。小口径炮弹爆炸之后。“意大利”号右中部简直就成了地狱。
连续三支损管队伍不时被烈火引爆的小口径炮弹赶了回来。在损管人员无法到达的情况下,火势将难以到控制。同时损伤区域也在迅速扩大。
很快。“意大利”号就成为了浮在海面上的“篝火堆”。
在彻底暴露的情况下。“意大利”号简直就是最理想的炮击对象。“康涅狄格”号与“肯塔基”号的炮手甚至能够通过安装在炮塔上的光学瞄准仪看到“意大利”号。并且直接测算炮击参数。不需要依靠雷达提供的数据。
在接下来的十分钟。“意大利”遭到了最为猛烈的炮击。
按照美军的统计数据,从二点二十六分到二点三十五分。短短分钟之内“康涅狄格”号的主炮用十轮齐射击中了“意大利”号至少五次。“肯塔基”号的主炮则用十一轮齐射击中了“意大利”号六次。能够观察到。且能够判断出弹着点的战果总共为九次。另外二艘战列舰上的副炮与速射炮击中了“意大利”号不下二百次。
这几乎是一面倒的战斗。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二点三十七分。“意大利”号左转退出了编队。
美军却没有因此而转移目标。“康涅狄格”号与“肯塔基”号仍然在向“意大利”号开火。且命中率仍然保持在了百分之五左右。
二点四十一分。“意大利”号的右侧舰体中部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肯定不是主炮弹药舱发生了爆炸。是大火蔓延到了舰体内部。引爆了储备在水线以下的副炮弹药舱内的炮弹。
因为副炮炮弹都是整装炮弹。不主炮炮弹那样是分装炮弹。所以在高温下更容易自爆。也更加危险。
大概二分钟后。“意大利”号的B炮塔右侧部位发生了第二次猛烈的爆炸。
根据一些幸存人员回忆。这次爆炸应该是储备在副炮炮塔内部的弹药产生的。一般情况下。因为副炮的射速较高,所以不会像主炮那样在使用的时候将炮弹提升到炮塔内。而会在炮塔内储备一些弹药。当然这些弹药也非常危险。很容易殉爆。
二点四十七分。“意大利”号出了明显的右前倾现象。
显然。二次爆炸严重损毁了战舰的右侧舰体。导致右侧,特别是右侧前方舱室严重进水。不然不会出现右前倾的现象。
大概五分钟后。“意大利”号的舰首就全部埋入了海面之下。
二点五十七分。舰长下达了弃舰命令。官兵开始有组织的逃生。
“意大利”号的下沉速度比想的要快的多。可能是舰体内很多水密舱门没有关上。或者其水密性不好。导致在舰首进水之后。海水迅速涌入了其他舱室。从加快了战舰的下沉速度。
到三点过八分的时候。除了高高翘起的舰尾之外。“意大利”号已经全部沉入了大海。
三点过十分的时候。已经沉入海里的“意大利”号还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炸起的水柱高达一百多米。
因为整艘战舰在爆炸后解体。残骸散布范围过广。且沉没海域的水深达数千米。所以其最后一次大爆炸的原因至今都没有搞清楚。从爆炸威力来看。肯定是主炮的弹药舱里的发射药包发生了爆炸。不然不可能如此猛烈。
最终。“意大利”号成为了第一艘战沉的意大利战列舰。而且也是德舰队中战沉的第四艘战列舰(前三艘分别是“德意志”号、“日耳曼”号与“"斯麦”号,“提尔皮茨”号的沉没时比“意大利”号晚了大概二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