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我花开后百花杀
孔明对于世家这个阶段的变化兴致勃勃,随即将这几个名词提笔记到了自己的小笔记上。
最终又沉思了一下之后加上了一句“因其势而利诱”。
庞统也伸过头来看孔明写的什么,然后微微沉思后,指着这句话摇头道:
“还需先令其慑主公三尺剑之威,如此方好行事。”
孔明也认同点点头:
“观其脉络,应是魏晋之后,这隋唐应该就已经在着手抑制豪强部曲,如此方能断世家之基。”
是的,在孔明看来,这世家豪姓能从武帝时候兴起,贯穿三五百年,历经兵乱而不倒,其根本便是在乡间兼并的土地与招揽的乡勇部曲门客。
从“两家”变“一家”,基本上就已经注定了这一群人的结局。
庞统也出言猜测:
“这唐虽无远见看我汉旧事,然距其不过数十年的乱世定有警醒。”
“如这崔荛之辈,生长于甲第朱门,中科举而不晓旱情,殊为无智,乃是庸恶之官!”
差点又犯头风了!
……
俺还会回来的!
“同赴一口锅……”
“那开隋应该就有抑世家之举措。”
但即使这样,不嘴两句李世民心里也不舒坦:
“这公卿宰相,当天子为三岁小儿不成?”
蝗虫慑于圣威抱棘自死这种鬼话,李世民一个字儿都不信,毕竟他是亲口吞过的。
“真想亲眼看看啊…”孔明感叹。
这首诗咱们都熟悉,诗名是什么?《不第后赋菊》。
魏征直球骂了一句,犹不解气,道:
王仙芝率先起事,次年黄巢聚拢千人响应。
只是那时南方开发的还是不太行,水土不服加疫病爆发,死了上万人后起义军人心思动。
不敢想!孔明摇摇头,那也太可怕了。
甘露殿中众人抿嘴不言,对接下来要观看的内容心里也有了猜测。
唐庭首先是镇压,但因为王仙芝与黄巢互相呼应非常能跑,以及朝廷拨款不足,而且节度使本人也觉得打农民没啥油水,所以平叛进行的很不顺利。
毕竟在孔明看来,拼杀战斗之前,先决庙算。
“莫非还要再来立马勒铭?”
黄巢是私盐贩子出身,但说实话这个身份在京兆府屁都算不上,聚集在京兆府附近的门阀士族互相吹捧互相结亲,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圈子。
对这个糜竺倒是有自己的理解:
张飞陷入沉思,虽然立马勒铭很帅吧,但好似这黄巢的我花开后百花杀更有气势啊。
相较之下他更相信世家们会抱棘自死。
被大唐勋贵和士族门阀折腾了几十年的百姓从者云集,两人很快发展到了数万人的规模。
刘备一笑,简单道:
虽然早有预料,虽然告诉自己这都事出有因,但说到最后李世民就再次感觉到太阳穴在突突跳。
孔明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保持沉默。
怀揣着想要和晚唐勋贵们同流合污想法而来的黄巢被无情打脸,于是走之前就写诗放狠话:
后勤粮草、兵员素质好坏、将军水平的高低等都属于庙算的范畴。
贞观君臣们念叨着这句话,从中品味出了凛然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恨意。
“多半是彼时纸价低廉,寒门白身读经书都要比我等此时要简单不少。”
但懿宗被说服没用,这位皇帝看着宦官说:“还是给王式调兵比较好。”
太监这才同意。
“与他相比,刘阿斗都算是圣贤之君了!”
随后的黄巢大军也不是很顺利,连克永州、衡州、潭州、江陵等地,但是在荆门大败,还是靠着诈降以及重金贿赂节度使才得以逃出生天奔逃江西。
“还不知晓其竟如此多才多艺!”
而且再说了,他李世民连那李隆基都管不到,更遑论后面的不晓得多少辈的、被士族门阀锁死的子孙了。
既然打不下来那就招安吧,唐僖宗派人给王仙芝传话,只要听话,咱们就可以同流合污啦!
王仙芝意动,黄巢反对,两人还打了一架,并最终分道扬镳,不再遥相呼应。
心中念叨着,刘备也同样评价唐僖宗:
“成都多闭塞,这位唐天子来此,恐怕这一身所学无用武之地矣。”
这唐朝武功兴盛至此,且经历长久乱世,定然也是有一套独有的兵制。
刘备狠狠打了一喷嚏,瞧了瞧天色感觉今天也不冷啊?奇怪。
不得不说黄巢还是比较有头脑的,面对各路节度使的围剿一边逃跑一边南下,最终攻破了广州,打算在这里安稳发展,找机会给唐庭开个大眼儿。
……
而继续往后看。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早有预料,毕竟对李世民来说南北朝并不遥远,梁武帝萧衍怎么死的他比这后世更加清楚。
百姓倒心善:“以溺饮之”,溺就是尿。
斟酌了一下,庞统还是换了个说谓:
“即使如这样的起义头领,依然文采斐然,辞藻虽不甚华丽,然其中意境却如山岳巍然。”
僖宗曾沾沾自喜的跟戏子石野猪说:要是科举当中有马球科的话,朕必高中榜首!
石野猪也是妙人,回道:要是遇上了尧舜做主考官,恐怕陛下就要被流放了。
懿宗身边的太监不同意:发兵花的钱太多了。
“这僖宗……朕此前只知其弃长安而逃成都。”
古代糖尿病属于富贵病,百姓应该是没让崔观察使尝到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