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不能合力的结果就是王仙芝兵败被杀,黄巢成了起义军唯一的头领,被推举了一个冲天大将军的名号。
他崇儒家,偏王道,对上不假颜色,一直以为自己无愧于天下与君。
不第,即落榜,年轻时的黄巢赴长安,想要和晚唐勋贵们同流合污,参加科举落榜之后的愤懑方有此作。
而如魏征,此时背上冷汗已经涔涔而下。
庞统细细读了两遍黄巢的菊赋,也是略有佩服:
孔明也赞同,随即目光转到了募兵制三个字上,这个他当然懂,招怀无以自业者为部曲,即为募兵。
最终为了稳定人心,黄巢宣布北伐,喊出了“诛杀贪官污吏”的口号,领军北上。
这话房玄龄就不太赞同了:
“晋惠帝乃先天有缺,昏庸之言尚能理解。”
张飞满脸问号,迷惑的看着自己的兄长。
赛马、射箭、舞剑、赌鹅、听曲儿、蹴鞠、斗鸡、走狗无一不精,并尤其擅长马球。
“这崔荛,在其位而无能,活该受百姓折辱。”
李世勣小心道:“彼辈被节度使驱逐,定是因其无能!”
而且想到后世那频频被点名的完颜构,若是按光幕所说的穿越之法与阿斗互换。
“且行卷之风大兴后,即便不遇科举,彼此拜访多半也会走行卷之仪。”
杜如晦玩味的打量了一下,这三位同僚不就是刚被光幕提点忤逆上意强求山东大姓之女的嘛?
不过紧接着杜如晦便想起,自己不在其中许是因为早亡,以及儿子还卷入谋反…
“若是翼德真能复大汉之西域,驱除胡虏。”
“如此整个大唐风气自然尚文,以行卷代替名刺,但凡读书,无不赋诗。”
“堪比晋惠帝。”
光幕说的简略,因此他们只能靠自己猜,不过在庞统看来,那杨坚被称为异类,能说明啥?
可能那岳飞将军会喜笑颜开,而他诸葛亮……
一方面是因为长孙皇后在此,并且双手紧紧握着李世民手掌,让他发作不得。
这一年宦官专权,吏治腐败;这一年藩镇割据,战事不利;这一年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懿宗时更有意思,裘甫起义搞得东南大乱,懿宗听群臣举荐召见王式询问怎么办。
次年黄巢在江西再次大败,于是再次诈降,并再次重金贿赂节度使,从而得以再一次逃出生天奔逃浙江。
于是一时间杜如晦心情也沉重了起来。
“阿斗承主公仁善心性,非臣之功也。”孔明推辞,不敢居功。
对于这首诗长安的勋贵们都是当笑话看,只是他们没想到不过十年,黄巢说到做到,轮到他把满朝公卿当笑话看了。
众人一起点头,感觉糜竺说的很有道理,也多半会成为现实。
就比如阿斗对那名为黄皓的宦官也只是宠信。
妥妥的明君之兆啊!否则要是如他那两个儿子一般,恐怕这隋连两世都撑不到。
这是一堵看不见的幕墙,如果说安史之乱前是个透明的钢化玻璃的话,晚唐时候基本就是钛合金加固了。
相较来说,李世民的反应出乎众臣子预料的平静。
此时的刘备也是想起来了刘禅:
“阿斗能不败坏成都,多赖孔明教导有方。”
这个奏折但凡是个正常人看了都要啐一口,但“宰相皆贺”。
黄巢之所以能这么大怨气,也跟当时的极其黑暗的吏治分不开关系,举几个例子。
王式回答很简单:给我兵,必破贼。
但此时才忽然惊觉:在被压迫的百姓眼中,他魏征,也许和那些渎职之官并无差别。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故而略有好奇:“也不知这强唐时的兵制究竟如何?”
皇朝末世什么的李世民自己门清,从上到下基本就如光幕所说:同流合污。
王式不敢怠慢,长篇大论了迅速破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服了懿宗。
【黄巢的起兵称得上是顺势而为,因为这时候唐朝确实到了该埋的地步了。
宣宗时,崔荛以进士入官场,后来出任陕西观察使,当时陕西旱灾,百姓前来诉苦。
但这唐懿宗简直是唯宦官马首是瞻了。
崔荛指着院子里的树说叶子还在这儿呢,何旱之有?随即将百姓乱棍打出。
“确实。”张飞同样感叹:“俺也真想亲眼看看这世家有多造孽,才造出来这个黄巢。”
僖宗美滋滋的做他的马球状元梦的时候,黄巢已经度过了起义后的危机,正在朝长安进发呢。】
后来崔荛与节度使生怨被逐,天旱大渴,于是去百姓家里讨水喝。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佩服之余,刘备拍着自己三弟肩膀道:
“翼德尚需努力。”
懿宗之后是僖宗即位,这是唐朝最为多才多艺的皇帝。
“这盛唐文治武功颇有一套,即便如这样的造反……”
武宗时,有一年秋天有了蝗灾,自东向西,所过皆赤地,而当时任京兆尹的杨知至如此上奏:
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
嗯,前提得是他李世民手握长刀在背后看着。
再说了,这武宗还以灭佛留名于世,不知是昏君还是明君,但至少可以肯定不是傻子。
至于后面两个,李世民简单点评:
“这懿宗……宦官与大姓共治李唐之天下乎?”
浙江之后的黄巢顺利进入到了人生第二阶段,连战连克,大杀四方,仅仅半年之后就接连攻陷江西安徽河南等地。】
众人只见光幕上代表着黄巢的红色本来就快要消失,结果在极短时间内如燎原之火,变的无比壮大。
而且这片红色犹如一个醒目的箭头,直指长安!
3.6K,一般如果前一天不够的话第二天一定会补上的,晚上再尽力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