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河北养宝马
【对皇帝来说抢钱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铸个新钱,宣布一个新钱能换十个旧钱,然后再把收上来的旧钱融了铸成新钱。
李治就是这么干的,昭告天下赶紧来换新钱,最迟年底旧钱就要彻底废除!
国库飞速充盈,李治喜笑颜开。
物价飞速上涨,百姓哭爹喊娘。
这道诏令让市场上粮食和布价直接翻了三倍有余,各地骂街浪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各地的市场要么退回以物易物,要么干脆罢市。
商贾们议论纷纷,依稀记得上次这种光景还是汉末呢,咱们这天子是被姓曹的夺舍了?
直到半年后,李治才依依不舍的下诏废新钱,一切照旧。
高宗一朝,一边变着法子的拢钱,一方面又在接连大砍士卒的福利待遇。
皇帝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奢华,当兵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士卒的战斗力下降几乎就是必然了。】
“此间多有良才,皆传蜀中之名!”
【大唐士兵战斗力不行的另一个原因是马政的荒废。
法正倒是凑了过来:
本以为这百年盛世是连续几代人臣贤帝明,结果:
“朕才噶了十几年,小儿安敢如此行事!”
李世民感觉那已经离他远去的头痛此时又有回归的趋势。
这也是贞观一朝唐军战力的根本保证。
也就是说被召募的兵卒都是骑着家里的大马来的。
而对于甘露殿群臣来说,前面听着皇帝在怒骂,后面一转来了个噶了,顿时让所有人都有点哭笑不得之感。
“孝直这就不懂了吧,大儒还是要吃肉的,又不用骑着劣马去前方打仗。”
后来李世民派了张万岁管理马场,这位一干就是一辈子。
杜如晦选择的是开解:
“贞观一朝开拓进取,士卒与大家齐心开疆拓土,历战军功兹高,赏获兹厚。”
所以最终这项政策不能说没啥用吧,只能说毛用都没。
就如古代所哀叹的,汉武帝引进了大宛马,结果名马血统渐渐消亡,这就可以看作是保育的失败,没有培养出来一支优良的杂交品种马,属于选育的失败。
即使暂且不谈士卒的袍泽之情。
隋唐交替时因为战乱,隋朝的国马基本被突厥抢了个干净,就留下来三千匹,被李渊迁到陇右放养。
能把外甥逼到这份儿上,可想而知这齐国公当时是如何恣行专权了。
为啥呢?因为这匹母马发现与之配种的是自己的子马。
但最终结果相反,说白了还是养马的人不行。
皇子治时已经从开疆变成了守基业,不可能再现贞观一朝的丰厚赏赐,但:
张松登时感觉复杂了起来,这个好像也没啥好骄傲的吧……
汉时,未去势的猪称豕,去势过的猪称豚。
“后世亦知民如水君如舟之言,吾儿安敢忘!”
比如宋朝王禹偁写了一个相当扯淡的故事:
还是因为唐初马匹不够的问题,所以当时有限马令规定大马不得民用,只能军用或者作为三品以上高官的代步工具。
孔明忙着思索这保育选育之说,闻言只是略微点点头,沉浸在自己的思索里。
长孙无忌再次冒头:
刘备直接怒目而视,几欲起身。
“那也不应当抚恤全无!”
张飞摇头晃脑:
此时的李世民对于后世所说“崽卖爷田不心疼”这句话简直不能同意更多。
而选育和保育一直都是华夏千百年来养马史中的弱项。
朕都没有这么奢华过!
这都是朕攒的家底!
民牧官马属于一种强制摊派,而且所谓的补贴要等你交马时根据马匹成色而定,这种情况下被强制摊派的百姓自然也就随便应付一下了事儿。
但从现代选育学来说,相同血统的马匹,肩高相差20厘米以内都属于正常范畴。
这齐国公话里话外的意思实在太明显,不就是暗搓搓说:
有说法认为宋代马政不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丢失了养马地,没有西域马配种。
结果怎么唯独杀你一个,而且还是令人远赴岭南逼缢。
法正默默缩了回去,怎么从翼德这儿就得不到一个法军师的称呼呢?
此时李世民心中的某种迫切也变得愈发强烈。
陛下看看我,咱老侯才是大唐忠臣啊!
可惜李世民对两人都没空搭理,此时正在与房玄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