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得道之军
对刘备来说,这缺乏理智的皇帝李治有三十万大军,不是很羡慕。
毕竟孔明已经不止一次摆开揉碎了和他讲,统御超过十万的大军,难的从来都不是人。
后勤的补给,上下级的联络,命令如何有效传达,打起来的时候如何如臂指使等等,全都是难处。
但这些难处并非不可克服。
培养官吏,令军官识字,制定规范以旗帜鼓声传令,征召更多的随军参谋等等,这些都是漫谈时候拿出来的想法。
对于大军的统御是可以培养复刻的。
但那些名将之胜,皆不可复刻。
如冠军侯的深入敌后不迷路,且能悍勇连战。
如这李靖的雪夜奔袭扫犁庭,且能料敌必中。
这一刻,刘备对后世所说的,名将的意义就是加快历史的进程之语,更加明白了。
但你又不可能完全不管淮南道的府兵。
还是以五番为例,李世民贞观十年在天下设军府六百三十四,军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军府一千二百人,中军府一千人,下军府八百人。
而后来,到了平百济、围平壤的时候,李治变本加厉,不仅战死者没有奖赏,活着的也会被克扣军功。
领土的急速扩张,导致府兵服役的地方往往与军府有千里之遥,每一次服役可能要耗费一年,或者更久。
“后世之军,即为得道之军。”
“此四者,皆不难,陛下所言乃是第五。”
高句丽之战暂时结束后,虽然两个战场非常相近,但李世民还是下诏,已经参加过高句丽之战的禁止参加薛延陀之战。
但不同的是,李治的募兵战斗力越来越差,健壮的募兵越来越少,后期甚至出现过征的都是老弱都还征不满的情况,与李世民时期形成鲜明对比。
对远征军阵亡的士卒,不再授功,也不再过问。
“无论何种兵制,最终不过都是求士卒敢战之心。”
“贞观府兵强悍,那也是强在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将帅敢为先,为国不惜身。”
在这种激励下,白岩城三日即克,期间契苾何力甚至还仅率八百人击退了乌骨城一万援军,募兵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既是对杜如晦的回答,也是李世民的自问自答。
这是对于募兵的记载,可见效果很好,毕竟对大唐百姓来说,从军也不在乎你那仨瓜俩枣,大家都是奔着军功去的。
举个例子虎牢关五百里内有个千人军府,按照唐朝的府兵规定,这千人军府需要分成五个两百人的小队在五个月内轮流服役一次,也就是五番。
也是因此,二凤打高句丽时便开始募兵,最终抽了个薛仁贵这个金卡出来。
这个诏令可以说是与民生息,也可以说是为了让家里眼巴巴的府兵也有一口肉吃。
他要代父封禅了。
杀神薛仁贵不说了,简直是募兵最好的代言人。
李治一看老爹募兵效果很好,也有样学样。
于是一股脑募了三十万人出来交给裴行俭,就是怕输了。
高宗和武后的封禅大举从664年开始准备,一直到666年年初才正式封禅。
这种情况下唐军战斗力怎么可能不下降?
高宗一朝,每战必募兵,而且募的越来越多,就如大非川之败后,李治很可能就是痛定思痛:
为啥这样干?因为府兵根本不够用。
这一年苏定方平葱岭三国,班师回朝,随后在封赏上,李治做了一件不太地道的事儿:
而李治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小气呢?因为他留着钱有大用:
《太宗本纪》写的很清楚: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人,并趋平壤,以伐高丽。
孙子说的简单,但苏定方也明白过来:
“这五曰得道,何其难也,谁能做到?”
如果再算上府兵花在路上的时间,以及轮番休憩的规定,如果碰上连续作战,能抽调出征的府兵甚至能降低到三万左右。
由此可以模糊算得贞观十年府兵有六十万人,按照五番轮流服役的规定,贞观十年能抽调的府兵极限是十二万人。
“道者,令民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对于这些福利,李治通通取消了。
虽然还没有下诏整合天下军府,但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
这十二万的府兵既要戍守边关,还要拱卫京师,最终能被抽调出去打仗的人数大约也就四五万人。
因此这种情况下杜如晦是颇为好奇的:
没钱走关系的人,即使是老弱,也要被强行募入军伍。
不如说府兵制已经逐渐不符合唐朝动辄需要跨越数千里作战的国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