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烽火台与信号塔
赵云控制自己努力不去看主公正在敲张飞的脑袋。
跪坐在一旁,与军师轻声感叹道:
“这唐与汉,何其类也。”
对于赵云的感叹,孔明默默点头。
毕竟也就差了四百多年而已。
并且治国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自然是去参考成功的案例。
那唐的武功之法或是学自乱世,但文治那自然是要多学学汉的。
不过想起来似曾相识的衰亡之因,孔明也不由得感叹:
倒也没必学的如此相像……
“子龙在北地可识得善养马之人?”
提点完尉迟敬德后,李世民看着半生明君四个字同样心情也有点复杂。
孔明敲了敲脑袋失笑道:
说着李世民还特意提点了一下:
“敬德旧友,能因才留名青史,真乃幸事!”
“或该直询司农寺?”
“司农寺为宜。”
虽然如今觉得画画挺好的吧,但为什么就是看不惯这几人的神态呢?
后来听闻其主动请缨养马去了,本以为同出宋金刚麾下的两人渐行渐远,没想到啊……
甘露殿李世民霍然起身:
“想不到我唐竟有如此大才!”
不过很快电报机就被发明了出来,这类信号塔也很快就被淘汰。】
战场上就是因为担心信号混淆,以及传递不变,因此只能靠燃烟,传递尽可能简单的信号。
依然还是裴行俭三十万人那一仗,唐军人数数倍优于突厥,但依然打的吭哧瘪肚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骑兵不够。
“只是这番邦文字,传达起来似乎颇为简单。”
后来更是因为宰相裴炎歪曲事实,两个头人在长安被斩首,结果突厥跟唐朝就如裴行俭所猜测,彻底杠上了。
再后来还有人灵机一动,将只需要玻璃就能做的望远镜也融合了进去,这样两座信号塔之间距离可以放的更远,节省了成本。
这类信号塔不燃烧火焰,而是在上面修建了一个丁字型横梁,横梁两端各有一个能靠绳索拉动的悬臂。
这是大唐皇帝的感叹。
“唯有透明玻璃!”
……
作为一个领军的,张飞对此感受最是清楚。
当初这个沉默寡言的小将,亲手奠定出来了一个盛世之基。
翼德那边还在等韩遂和马超把说好的第一批马送过来。
张仁愿也改进了烽火的信号,要求烽火台彼此于清晨和入夜都需要互相打信号,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
更像是皇子治承贞观基业,但又靡费甚多,最终玄宗接手的是一个国力折半的大唐。
后来直到李治死后二十多年,唐将张仁愿受不了这样玩儿捉迷藏了,将汉代的烽燧制度重新搬了出来,并做了更加科学的改进,由此诞生了悬空阁楼式的烽火台。
依然是类似烽火台,每隔五公里修建一个信号塔。
李世民略微算了一下,最终也很是欣慰:
孔明有点不太确定:
赵云老老实实摇摇头:
靠着烽燧,仅需一个夜晚就能将一个信号从辽东传递到西域,烽燧称得上是无线电时代之前最好的手段…………之一。
传讯的人员不需要知道传讯的内容,等信息传达到目的地之后,会有一个通讯人员对比密码本将内容破译出来。
三百里的范围内张仁愿修了一千八百座烽燧,至此朔方才终于安宁,突厥人不敢越境,朔方反而还裁撤了数万兵卒,节省了开支。
光幕上是一个简笔勾勒的小人,托着一个圆筒在眼前,对准了远方一个微小的信号塔。
单从马匹数量看,这太玄盛世并非是如此前想象一般连绵不绝。
东突厥所有的马匹当然不止这个数,但既是要统治对方,那自然是要仁慈一点,不可能将人家的东西全给抢了。
房玄龄与杜如晦也就一感叹,该做的事情还是得记下来的:
“须询民部豆事。”
而它的工作原理和烽火台差不多,观测附近高塔比出的形状,然后有样学样传达给下一个通讯塔即可。
最大的优势当然就是传播速度,理论上来说一个讯号在二十分钟内就可以穿过一千公里。
十年前宋金刚兵败,尉迟敬德就是与张万岁一起投于陛下。
这俩加起来还不足万匹,相较于七十万这个数字唯有仰望。
光幕举的例子清楚,因此他也很快明白过来,这套传讯重要的仅有两物:发讯者和收讯者都要懂的密语,以及多样组合的标志物。
比如最简单的进攻,撤退,胜利,失败等等。